[ bù zì liàng lì ]
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
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春秋时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郑国,一是息国。公元前712年,息国向郑国发动了战争。 这两个诸侯国虽然都很小,但息国的人力与物力比郑国要少得多,军力也要弱得多。战争自然以息国的失败而告终。 事后,一些有见识的人分析出,息国快要灭亡了。他们分析的根据是,息国一不考虑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是否能取胜,三不同亲近的国家笼络好关系,四不把自己向郑国进攻的道理讲清楚,五不明辨失败的罪过和责任是谁。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出师征伐别国,结果遭到失败,这不是非常自然的吗?,果然,不久息国被楚国攻灭。
反动派还想负隅顽抗,真是螳臂当车,~。
【含义】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多指做力不能及的事情)。也说自不量力。
【出处】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含义】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出处】《战国策·齐策三》:“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
【含义】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出处】
【含义】遗:保留。余力:剩余的力量。指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出处】《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
【含义】不自满,不自大。
【出处】《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