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óng shēng gòng qì ]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亦作:[[同声同气]]。
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含义】见“[[同声共气]]”。
【出处】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代他干营,好来任这海关监督,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
【含义】喻指亲兄弟。
【出处】
【含义】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
【含义】形容恭顺小心,低人一等的样子。[近义词]低三下四。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柳氏听了丈夫言语;真个去敲那女儿的房门;低声下气的叫道……。”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五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服侍劝慰;宝玉竟是不懂。”
【含义】怡声:声音和悦;下气:态度恭顺。形容声音柔和,态度恭顺。
【出处】《礼记·内则》:“下气怡声,问衣燠寒。”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