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ú shān miàn mù ]
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清·段雪亭《遗稿例言》:“苟非自作聪明,即欲省其铅槧,致令庐山面目,渐失其真。”
【含义】庐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是我国的名山之一。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含义】意思是样子完全改变,有了崭新的面貌。
【出处】清·卢信《大马扁·序》:“子毋以康梁二人,招摇海外,借题棍骗,于马扁界中,别开一新面目,而遂为康梁罪也。”
【含义】宋代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来用“庐山真面”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也说庐山真面目。
【出处】清·杨伦《序》:“所谓万丈光焰化作百重云雾者,自非摧陷廓清,不见庐山真面。”
【含义】反诘语。表示无颜﹐没有脸面。
【出处】《后汉书·赵苞传》:“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
【含义】原是佛教用语,指人的本性。后比喻人或事物本来的样子。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祖曰:‘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