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甲宵遁
[ qì jiǎ xiāo dùn ]
丢弃盔甲,乘夜逃跑。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出自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弃甲宵遁的出处
《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弃甲宵遁的典故
跟弃甲宵遁类似的成语
【弃甲投戈】
【含义】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出处】
【弃甲倒戈】
【含义】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出处】
【弃甲丢盔】
【含义】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弃甲曳兵】
【含义】丢掉铠甲,拖着兵器,指打了败仗狼狈逃窜。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