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ú cì zhī rǔ ]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含义】次:顺序,等第。旧指对于有才干的人不拘等级授予重要职位。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含义】次:顺序,等第;迁:官位升迁。比喻超出常规的提升官级。
【出处】《汉书·东方朔传》:“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之位。”
【含义】比喻狭小的天地。
【出处】《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蜩与学鸠笑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含义】谓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出处】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含义】指极大的侮辱。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