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ái shǒu bù yú ]
渝:改变。白头到老也不变。形容人一生忠诚、坚定。
《梁书·何点传》:“新除侍中何点,栖迟衡泌,白首不渝。
【含义】老年时的壮志。
【出处】唐·王勃《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含义】《汉武故事》载: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后因以'白首为郎'慨叹虽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出处】〖出处〗《汉武故事》载:武帝尝至郎署,见郎官颜驷“须鬓皓白,衣服不整”。武帝问他:“何时为郎?”答道:“以文帝时为郎。”武帝又问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说:“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含义】丹、青:丹砂、青雘,是古代绘画中常用的两种颜料,不易褪色。始终不渝,光明显著。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丹青著明誓,永世不相忘。”李善注:“丹青不渝,故以方誓。”
【含义】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
【出处】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含义】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了都不改变。形容对理想、情谊等忠贞不移。
【出处】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