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ī é chéng dù ]
谓谬误积久﹐败坏人心。
〖出处〗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京师,诸夏之本也,将以观理,而豪猾时逾检;太学,明教之源也,期于变风,而生徒多堕业;列郡在乎颁条,而干禁或未绝;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风靡,积讹成蠹。”
【含义】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为小恶者,如积小以成大;从微至著,为一恶以至于万恶,一一而皆有祸应。”
【含义】善行好事,长期积小善为大德,就会形成一种高尚的品德。
【出处】《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含义】积:长期所形成的。是:正确。长期所形成的谬误,反被误认为是正确的。
【出处】清·戴震《原善》:“以今之去古圣哲既远;治经之士;莫能综贯;习所见闻;积非成是;余言恐未足以振兹坠绪也。”
【含义】因为长期劳累而得了病。也作“积劳成病”。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公孙归生;积劳成疾;卧不能起;城中食尽;饿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敌。”
【含义】积劳成病 jīláo-chéngbìng 因劳苦过度而致害病。
【出处】《东周列国志》第六九回:“公孙归生积劳成病,卧不能起,城中食尽,饿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敌。”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