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iān xī bù gǒu ]
苟:随便、马虎。形容对事情十分认真,丝毫也不马虎。
唐·李宗闵《马公家庙碑》:“公至则布以诚信,示之法式,纤悉不苟,宽柔而有威。”
清·邵梅臣《画耕偶录》:“镇纸者则笔墨端凝,力透纸背,纤悉不苟,有泰山岩岩严重难独之象。”
【含义】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近义词]专心致志 | 一板一眼。[反义词]敷衍了事 | 心不在焉。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含义】见“[[一介不取]]”。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我平生于银钱一道,一介不苟。”
【含义】一个字也不随便。形容行文时字斟句酌,反复锤炼。
【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学而篇中》:“因说伊川讲解,一字不苟。”
【含义】犹一丝不苟。
【出处】清·冒襄《影梅庵忆语》:“断断是再来人,一毫不苟,一丝不挂,诚然而来,诚然而往。”
【含义】谓作书画或撰文极其认真,毫不马虎。
【出处】清·沈初《西清笔记》:“(赵文敏)更有《法华经》全部……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淘神技也。”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