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ǎn hóng ěr rè ]
见“[[脸红耳赤]]”。
【含义】面红耳赤。
【出处】萧殷《桃子又熟了》一:“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含义】语本《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后通作"面红耳赤"。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2.借指争吵。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含义】眼睛昏花,耳朵燥热。多形容酒酣兴高的神态。
【出处】唐·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含义】眼皮跳动,耳朵发热。形容惊恐不安。
【出处】
【含义】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出处】〖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成语大全收录了近4万个成语,包含成语解释、成语出处、成语典故、成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