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
旧事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份,词人随从康熙到盛京告祭祖陵,并巡视吉林等地。当时天气还很寒冷,词人想起了远在北京的妻子,心有所感,写下这首词,抒写了对闺中妻子的思念。
译文
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北国的杨柳刚刚如长丝,家园已是三春过尽时。
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裹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注释
问君:词人自问。一年能几团圆月:指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乍如丝:指刚刚吐出新绿时。故园:指词人家所在的北京。
春归:乘春而归家。松花:松花江。啼鹃:鹃,杜鹃,传说杜鹃啼叫声为“不如归去”。
赏析
上阕由问句起:“问君何事轻离别”,这句是词人故意模拟妻子口吻质问自己:你为何轻视离别?表面上是妻子恼我,骨子里是我谅妻子,笔致深情而委婉。接以“一年能几团圆月”句,其怅叹离多会少之情已见。词人并不是“轻离别”,只是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随扈出行,不得不离,不得不别。“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二句出之以景语,以美好的春色反衬有家难归的悲凄。“乍如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地的季节在仲春,那么此时“故园”也就春意阑珊了。
下阕明确点出“归不得”的缘由,即扈驾从巡,身不由己。“春归归不得”一句上承“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言春尽而不能归的怅惘心情。“两桨松花隔”,南朝民歌《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词人反其意而用之,说是因为被松花江阻隔,不能回去。表面是怨江,实际上是怨侍卫之差事阻其归家与妻子相聚。结篇二句是此时心态的描写,即追思往事,令人心寒,犹如眼前松花江水的寒潮起伏,不能平静。
全词话语直致,但内容曲折,首句的拟言和结句的用典都为本词增加深沉宛转之情,深婉感人。
猜您喜欢
为向东坡传语。
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
归去。
江上一犁春雨。
蜀弦秦柱不关情,尽日掩云屏。
己惜轻翎退粉,更嫌弱絮为萍。
东风多事,余寒吹散,烘暖微酲。
看尽一帘红雨,为谁亲系花铃。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
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
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为问封姨,何事却、排空卷地。
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气。
叶尽归鸦栖未得,带垂惊燕飘还起。
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搅一霎,灯前睡。
听半晌,心如醉。
倩碧纱遮断,画屏深翠。
只影凄清残烛下,离魂飘缈秋空里。
总随他、泊粉与飘香,真无谓。
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