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春,杜叔高从浙江金华到江西上饶探访辛弃疾,词人于是作此词来送别。
译文
待我仔细品评你的诗作:它们像雄伟浩荡的钧天广乐的遗音,又像是复杂多变的洞庭《成池》之乐的逸响。有如纤尘不染的千丈阴崖,但见满眼雪积冰封,使人乍见之下。不禁毛发森然。哎,从来才华出众的人。遭际都往往坎坷不幸。因此对着天上那片亘古不变的明月,他们难免会感伤身世;或者躲进华丽冷清的屋子里,借弹奏锦瑟打发夜晚的无聊。
你家祖籍该是在陕西咸宁,如今已经回不去了。你瞧瞧天空上风云变幻,仿佛连翱翔的鱼龙都因之惨然变色。再登高遥望当年北方家族避难南迁的道路。多少死难者的尸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人掩葬,已经朽烂不存了。可恨把持朝政的那些当代王衍们。他们一味清谈,确实“清”到了家!夜半失眠,我常常引吭高歌,但觉悲风四起,檐前的铁马铮铮作响,仿佛又回到了杀敌的战场。请记住吧,我们的南方和北方。至今还是分裂的!
注释
钧天:广阔的天空。胶葛:指意境高远。阴崖:朝北的山崖。佳人:指杜叔高。
乘空:飞上天空。衣冠:指士大夫。檐间铁:屋檐下挂着的铁制风铃,称为”铁马”或“檐马”。
赏析
上片开端五句,评价友人之诗,言其音韵和谐美妙,意境清峻。“佳人”以下,赞美其高洁的品德,以及壮志难酬的痛苦。下片希望友人着眼大局,挺身报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夜半”二句,遥想金戈铁马战场厮杀之情景,回到现实却又是无比的痛苦。结句点明恨如潮水,正是由于国土分裂,简短有力,精悍异常。
上片首句至“毛发”数句评价叔高的诗作。词人评点得很细致,语言优美,比喻新颖,想象奇特,极富诗情画意。接下至“调瑟”数句哀叹叔高的萧索境况。以古今美女多遭遗弃隐喻才士常被埋没;“金屋冷,夜调瑟”则借汉武帝皇后阿娇失宠,进一步说明被遗弃的痛苦。运用比兴手法,以虚写实,其艺术效果反而更好。
下片写叔高之怀才不遇而转及其家门昔盛今衰。长安杜家曾是大族,门望尊崇,但叔高一家与之有别,朝中众臣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虽然叔高五兄弟都有才能,却因不会钻营而不能有所作为。接下来作者又对祖国分裂产生悲叹:曾经衣冠相继的中原路上,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遍地战骨渐渐销蚀。统治者大兴清谈之风,借以掩盖他们的无能和懦弱。但词人的爱国热情依旧高涨:“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此时词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与金兵作战的大年代,但这毕竟只是幻觉,取而代之的是无以复加的痛苦。末句“南共北,正分裂”便是造成作者如此痛苦的根源。
全词词人擅用比兴,设喻新异,想像独到,词中称赏的诗境之美,高冷绝俗,亦可看作词人所追求的某种美学境界。
猜您喜欢
九衢中,杯逐马,带随车。
问谁解、爱惜琼华。
何如竹外,静听窣窣蟹行沙。
自怜是,海山头,种玉人家。
纷如斗,娇如舞,才整整,又斜斜。
要图画,还我渔蓑。
冻吟应笑,羔儿无分谩煎茶。
起来极目,向弥茫、数尽归鸦。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玉色长身白首郎,当年麾节几甘棠。
力贫活物阴功大,未老垂车逸兴长。
久矣如今太公望,岿然真是鲁灵光。
朝廷正尔尊黄发,稳驾蒲轮觐玉皇。
文字觑天巧,亭榭定风流。
平生丘壑,岁晚也作稻粱谋。
五亩园中秀野,一水田将绿绕,?稏不胜秋。
饭饱对花竹,可是便忘忧。
吾老矣,探禹穴,欠东游。
君家风月几许,白鸟去悠悠。
插架牙签万轴,射虎南山一骑,容我揽鬚不。
更欲劝君酒,百尺卧高楼。
别愁已万绪,离曲方三奏。
远宦一辞乡,南天异风候。
秦城岁芳老,越国春山秀。
落日望寒涛,公门闭清昼。
何用慰相思,裁书寄关右。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
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
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
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
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