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背景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译文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小溪,小河沟。泛,乘船。尽,尽头。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阴,树阴。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黄鹂:黄莺。
赏析
诗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和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写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平平常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而且诗人的愉悦情状也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平的意趣。
诗还有个特点,就是通过对比融入感情。诗将往年阴雨连绵的黄梅天与眼下的晴朗对比;将来时的绿树及山林的幽静与眼前的绿树与黄莺叫声对比,于是产生了起伏,引出了新意。全诗又全用景语,浑然天成,描绘了浙西山区初夏的秀丽景色;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锲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他的学生陆游就专学这种,蔚成大家。
旧游重过处,倒指七年间。
水后人家少,时荒客路艰。
雨声愁夜店,云影占春山。
景物关心事,无成愧往还。
西风吹梦落青帘,浊酒三杯路二千。
别岸舟行秋色裹,故人家在夕阳边。
囊中有乐难医国,竿上无钩可钓贤。
见说近来书籍贵,监取唐汉莫论钱。
山居无别业,民俗半为农。
树杪开山阁,溪弯置水舂。
采薪朝候艇,乞火夜闻钟。
岁晏收卢橘,犹堪比户封。
桂玉愁居帝里贫,南行无罪似流人。
橘村篱落香潜度,渐觉生衣不著身。
猜您喜欢
天台雁荡天下奇,岂不欲往官缚之。
巾山只在郡南郭,曾未著眼真成痴。
今晨排遣簿书了,往赴郑老同幽期。
羊肠转尽得兰若,飞鸟不到云雨垂。
青铜镜外翠屏绕,中有万屋鱼鳞差。
古来二事不兼得,此地一览俱无遗。
蓬莱方丈果何许,云驾飙驭知为谁。
赤城风月幸好戏,驱取鸾凤相追随。
茅宇净扫地,竹炉深炷香。
一枝藤倚壁,六尺簟敷床。
门掩人声寂,帘垂昼景长。
跏趺便终夕,端不负兹堂。
似病元非病,求閒方得閒。
残僧六七辈,败屋两三间。
野外无供给,城中断往还。
同参木上座,与汝住茶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分类: 古诗三百首 题画 想象 写景 春天 写水 早教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分类: 古诗三百首 爱国 忧国忧民 同情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