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
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分类: 怀古
李益: 怀古
赏析
“洛桥”,一作“上洛桥”,即天津桥,在唐代河南府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市)。当大唐盛世,阳春时节,这里是贵达士女云集游春的繁华胜地。但在安史之乱后,已无往日盛况。河南县还有一处名园遗址,即西晋门阀豪富石崇的别庐金谷园,在洛桥北望,约略可见。人春日独上洛阳桥,北望金谷园,即景咏怀,以寄感慨。
它先写目中景。眺望金谷园遗址,只见柳条在春风中摆动,婀娜多姿,仿佛一群苗条的伎女在翩翩起舞,一派春色繁荣的好风景。然后写心中情。面对这一派好景,此时只有诗人孤零零地站在往昔繁华的洛阳桥上,觉得分外冷落,不胜感慨系之。
诗的主题思想是抒发好景不长、繁华消歇的历史盛衰的感慨,新意无多。它的妙处在于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所造成的独特意境和情调。以金谷园引出洛阳桥,用消失了的历史豪奢比照正在消逝的现时繁华,这样的构思是为了激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而不陷于历史的感慨,发人深省。用柳姿舞腰的轻快形象起兴,仿佛要引起人们对盛世欢乐的神往,却以独上洛桥的忧伤,切实引起人们对时世衰微的关切,这样的手法是含蓄深长的。换句话说,它从现实看历史,以历史照现实,从欢乐到忧伤,由轻快入深沉,巧妙地把历史的一时繁华和大自然的眼前春色溶为一体,意境浪漫而真实,情调遐远而深峻,相当典型地表现出由盛入衰的中唐时代脉搏。应当说,在中唐前期的山水诗中,它是别具一格的即兴佳作。
猜您喜欢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千载遗踪一窖尘,路傍耕者亦伤神。
祖龙算事浑乖角,将谓诗书活得人。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
白草侵烟死,秋藜绕地红。
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
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
松柏愁香涩,南原几夜风!
东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时。
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
浩渺风来远,虚明鸟去迟。
长波静云月,孤岛宿旌旗。
别叶传秋意,回潮动客思。
沧溟无旧路,何处问前期。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
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
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
俗尚春秋学,词称文选楼。
都门送旌节,符竹领诸侯。
汉沔分戎寄,黎元减圣忧。
时追山简兴,本自习家流。
莫废思康乐,诗情满沃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