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
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冬之际登秦州城东楼所作,东楼的位置在秦州城东门上,因此东来西往的人,都必须从这座楼下经过。诗人抓住东楼的这一特点,从对过此楼而西的将士、使节命运的关切中,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忧虑。
译文
走上那万里迢迢的沙漠之路,西行的人们都要经过这座城门。
一次次的出征啊,只是增添着新死者的尸骨,却不见旧死者返回灵魂。
楼的檐角凌风翘起,多么高寒;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一片昏暗。
城门下又有驿使喧呼而过,该是西行远途与吐蕃和谈。
注释
东楼:在秦州城。流沙:沙漠。指吐蕃所居之地。
但:只。征魂:指出征战士的灵魂。
凌风迥:高高地迎风凌空而起。昏:昏暗。声;这里指驿使的传呼声。
驿使:信使,出往外域的使节。节:使节。
赏析
“”首联这两句写东楼的位置,是全诗关键所在。正因为西行去万里流沙道者必须经过此门,所以东楼这一普通建筑,才与历史、现实、战争、使节联系在一起。诗人登楼远视俯瞰,战士们从东楼出发踏上征途,路途遥远而艰辛,也反映了战争的艰苦。
“”颔联这两句写战争、写过去。“新战骨”说“但添”,“旧征魂”说“不返”,可见将士有去无回,而且即使死了也于事无补。此二句写得十分悲惨。多年的征战,使得无数将士献身沙场,横尸荒野,何曾见到他们魂返故园?而今战场又添新战骨,更叫人感到凄凉冷落。这两句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至极,表明了诗人对出征在外的战士的担忧和对战争的不满和愤慨。
颈联承接首联仍然写楼,不同的是首联只写了东楼的位置,描绘的是远景,这两句却写到了东楼的本身,描绘的是近景。“楼角临风迥”,这句写“楼角”,高昂凌风,是多么的高寒;“城阴带水昏”,这句写“城阴”,城的阴面靠近渭水,低下阴森,一片昏暗,两者构成一幅对比强烈的画面,让人感觉战乱的凄惨。这两句描写在沧桑变幻城头依旧的背后,令人觉得这座东楼既是历史的见证,照应了颔联对战争的感慨,又是生死莫测的不幸之门,从而引起了尾联——使节出国和谈,但是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是不能预料。
“”尾联承接颈联,再写人事。前两句写的是历史上的战争,这两句写的是现实的使节;前两句虚摹,这两句实写。这几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过去的将士多半是有去无回,而现在的使节频繁派出,对即将爆发的战争依旧没有遏制作用,不久以后仍将有大批将士如往日一样,去作战送死,表现了战争的无情。
这首诗是杜甫的后期作品,诗人按照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描绘了在秦州城东楼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对将士的担忧之情。
能怀望乡思,慎勿上东楼。
海气常常雾,淮声故故愁。
楼前淮水上,远树似鱼鳞。
来帆与去棹,肠断倚栏人。
白发苍颜自照盆,董生端合是前身。
独栖高阁多辞客,为著新书未绝麟。
小醉易醒风力软,安眠无梦雨声新。
长歌自誷真堪笑,底处人间是所欣。
?
柳子厚诗云:长歌返故室,自誷非所欣。
?
汉家宫省青槐下,信断鳌峰日易斜。
应为能言锁鹦鹉,翻愁无思学杨花。
风波滚滚惊人事,文字孳孳老岁华。
偶向东楼望春色,归心不觉到天涯。
猜您喜欢
霜露晚凄凄,高天逐望低。
远烟盐井上,斜景雪峰西。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江城今夜客,还与旧乌啼。
神尧十八子,十七王其门。
道国洎舒国,督唯亲弟昆。
中外贵贱殊,余亦忝诸孙。
丈人嗣三叶,之子白玉温。
道国继德业,请从丈人论。
丈人领宗卿,肃穆古制敦。
先朝纳谏诤,直气横乾坤。
子建文笔壮,河间经术存。
尔克富诗礼,骨清虑不喧。
洗然遇知己,谈论淮湖奔。
忆昔初见时,小襦绣芳荪。
长成忽会面,慰我久疾魂。
三峡春冬交,江山云雾昏。
正宜且聚集,恨此当离尊。
莫怪执杯迟,我衰涕唾烦。
重问子何之,西上岷江源。
愿子少干谒,蜀都足戎轩。
误失将帅意,不如亲故恩。
少年早归来,梅花已飞翻。
努力慎风水,岂惟数盘飧。
猛虎卧在岸,蛟螭出无痕。
王子自爱惜,老夫困石根。
生别古所嗟,发声为尔吞。
登楼眺远,见贺兰,万仞雪峰如画。
瀑布风前千尺影,疑泻银河一派。
独倚危栏,神游无际,天地犹嫌隘。
琼台玉宇,跨鸾思返仙界。
我醉宿酒初醒,景融诗兴,笔扫千军快。
下视红尘人海混,脱履不能长喟。
对月清光,饮馀沆瀣,气逼人清煞。
玉笙吹彻,此时情意谁解?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
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
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
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