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猜您喜欢
隼旟歌呼引红妆,花帽追随入醉乡。
今日再来如断梦,主人依旧进黄粱。
二月十五夜,与赵德麟小酌聚星堂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征西墓上木成围,伯氏传孤出更奇。
皂盖朱轮谁不拥,青天白日晚方知。
功名不挂非由种,赙赗终辞信有儿。
空指丹青访陈迹,倦怀尤恨得君迟。
一春不识西湖面。
翠羞红倦。
雨窗和泪摇湘管。
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
自来相伴。
东风不管琵琶怨。
落花吹遍。
凋瘵尪残不胜煮,欲救镬汤须是雨。
天公爱人甚赤子,忍将性命轻毛缕。
使君屹起石门城,归路壶浆喧笑语。
定知此雨必随来,何用与龙争喜怒。
初疑点点洒醍醐,渐次濛濛萦瑞雾。
一滴入地须一尺,万室焦枯如洗去。
我惭无力助精虔,独致微诚祈佛祖。
深扃不得陪贺燕,坐跋歌姝参舞女。
近传一斛出六斗,盏面浮蛆泛牛乳。
烦君说与猿臂翁,留得滂沱猛如注。
醉中寄我庆丰谣,想见今朝宾与主。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