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猜您喜欢
曾寄冰绡十幅开,竹间红蕊燕衔来。
黄筌已去风流尽,忽见诗翁笔下催。
人间所乐宁过此,一事都无有俸钱。
更向丰年观割稻,须知身是地行仙。
不肯过江东。
玉帐匆匆。
至今草木忆英雄。
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
儿女此情同。
往事朦胧。
湘娥(é)竹上泪痕浓。
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
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è)。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
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平生不愿与物迕,所向未始值坑谷。
浊斯濯足清濯缨,世间此理固纤曲。
朱颜见君一笑可,两眼照人光煜煜。
深沉不可犯毫发,迟暮已许同松竹。
去年相逢俨如昨,叹我何殊侵晓烛。
衰残壮盛等复虚,且可清樽对殽蔌。
军兴百邑不可遏,与期纵横犹沸粥。
念君去替无几日,颇复驱驰随检束。
君方抚掌笑我迂,物理循环同一局。
有来则受去莫追,忍看纷纷自鱼肉。
我愧君言但首肯,明朝君去追奔轴。
临行春色已无有,勉强歌呼趋红绿。
思君不见一长吁,忽得书来亲愈笃。
约我归来叙离别,满纸抑扬疑谕蜀。
岂知重门锁白首,迹虽伏枥心麋鹿。
寄声少作旬浃计,莫便云间参去鹄。
乖离会合杳难量,君能规规如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