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猜您喜欢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
花空烟水流。
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
漫长是、系行舟。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
万里长城横玉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蓟楼间。
空懊恼,独客此时还。
辔压马头金错落?
鞍笼驼背锦斓班,肠断唱阳关。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今朝又读东坡集,记得原州鞫狱时。
千首高吟赓欲遍,几多强韵押无遗。
固知才气原非敌,独有心期老不欺。
泪尽九原无路见,冰霜他日看青枝。
终军弃关繻,李斯逐黄犬。
功名事业自有时,咄嗟所得亦蹇浅。
雷奔电掣千里雨,鱼变为龙如掌反。
侯嬴抱关谁复论,公子感之在一言。
担簦屐履遍列国,平揖相印须臾间。
箦中不死魏齐困,口中舌在天应旋。
莫叹髀肉消,休悲釜生鱼。
挥斥八极神不变,秦人岂识照乘珠。
气吁虹蜺亘天地,有时一笑海可枯。
泰山排云天下小,纷纷何足论贤愚。
得君本如此,君知我无朱。
几年飞鸣共抢榆,长惭瓦砾参璠玙。
都城踰月同朝晡,蹩然别我还旧庐。
引君一杯酒,洗君衣上尘。
我歌虽促非酸辛,未忍祝别惟加飧。
直教探取虎穴子,西来射策黄金门。
主人邀我登閒轩,轩前景物祗欠山。
坐来惨澹若不足,引我忽到营丘间。
营丘山水天下知,全齐十二雄一时。
旧游历历如到眼,吾宗笔力穷高低。
峰云岩霭互隐现,老木苍藤纷綵绚。
珑璁特干势将压,奇崛欲夸人未见。
石磴流泉似幽噎,洞穴纵横乍明灭。
举头楼观俯悬崖,定须六月临飞雪。
行人初踏山前路,款段冲寒怯回顾。
蹇驴亦自乐平地,亸耳徐行方得趣。
日西平远连何处,极目苍茫天欲暮。
行人端是我前身,斗觉精神相会聚。
百年瞬息竟谁真,此老应无一点尘。
主人等是风尘外,岂是閒轩久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