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猜您喜欢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尘埃肺腑屡更时,淫雨平欺素颔垂。
忽觉光辉慰岑寂,坐令华茂转离披。
中痟未厌徒空壁,雅意安能系赤墀。
独有晴明陪击节,回肠尤在不为诗。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
片帆高举。
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野人欣莫逆,君子戒多上。
幸尔违朝市,聊复图蕙帐。
薄田几负郭,山水分背向。
巾车俯秋成,舒啸会随杖。
吾友真可人,轻舟数相访。
投怀失枯槁,达意信摇荡。
时哉固难得,触境沈波浪。
谓我来岁寒,种种不少创。
杯盘挽气类,论辨极户量。
敢辞屡举白,自喜老弥壮。
回头易陈迹,倾倒乃惆怅。
乐事须勉旃,何适非酝酿。
上马人扶残醉,晓风吹未醒。
映水曲、翠瓦朱檐,垂杨里、乍见津亭。
当时曾题败壁,蛛丝罩、淡墨苔晕青。
念去来、岁月如流,徘徊久、叹息愁思盈。
去去倦寻路程。
江陵旧事,何曾再问杨琼。
旧曲凄清。
敛愁黛、与谁听。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
何须渭城。
歌声未尽处,先泪零。
广张三千六百钓,太公欲与文王亲。
文王不为熊罴猎,卜年七百终何人。
开元天子降步辇,当日何如渭滨见。
是同是异不可诘,一等风云符虎变。
吾君好贤轶前古,处处鹓鸾刷修羽。
观君命意非苟然,他日风流须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