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檐之前有隙地,方四五丈,直对非非堂。
修竹环绕荫映,未尝植物。
因洿以为池,不方不圆,任其地形;不甃不筑,全其自然。
纵锸以浚之,汲井以盈之。
湛乎汪洋,晶乎清明。
微风而波,无波而平。
若星若月,精彩下入。
予偃息其上,潜形于毫芒;循漪沿岸,渺然有江湖千里之想。
斯足以舒忧隘而娱穷独也。
乃求渔者之罟,市数十鱼,童子养之乎其中。
童子以为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
怪而问之,且以是对。
嗟乎,其童子无乃嚚昏而无识矣乎!
予观巨鱼枯涸在旁,不得其所,而群小鱼游戏乎浅狭之间,有若自足焉,感之而作养鱼记。
背景
《养鱼记》大约创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是年欧阳修二十六岁,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当时正逢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很多正直之士无法得到重用,欧阳修便是其中一员。在这种背景下,他通过此文道出了对当时社会的忧虑。
译文
衙署回廊前的一块空地有四五丈见方,正对着非非堂。此处修竹环绕林荫遮蔽,没有栽种其他植物。我按照地形挖了一个池塘,既不方也不圆;没有用砖砌,也没有筑堤岸,完全保留了它自然的形态。我用锹把池塘挖深,打井水把它灌满。池塘清澈见底,波光荡漾,微风一吹便泛起波纹,风一停便水平如镜。星与月映在水中,光亮直透塘底。我在塘边休息时,水中的影像纤毫毕现;绕着水池散步,仿佛徜徉在浩荡的江湖之间。这足以让人抒发内心的忧郁不畅,安慰我这个困窘寡助的人。
我于是请渔人撒网捕鱼,从他那里买了几十条活鱼,叫书童把它们放养在池塘中。书童认为池水太少不能增大容量,于是只把小鱼放养在内,而丢弃大鱼。我感到很奇怪,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他把自己的想法讲给我听。可叹啊,这个书童怎么如此糊涂而无知!我看见大鱼丢在一边干渴,得不到安身之处,而那群小鱼却在那又浅又窄的池塘中嬉戏,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感触很深,于是写了这篇《养鱼记》。
注释
折檐:屋檐下的回廊。隙地:空地。方:方圆,大小。非非堂:欧阳修在洛阳时所建,命名为“非非堂”。植物:这里用作动词,是种植植物的意思。洿:地势低的地方。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是挖掘的意思。甃:砌墙。锸:铁锹。浚:疏通。清明:清澈、明亮的样子。偃息:休息。毫芒:微小的东西。循:沿着。舒:舒展。忧隘:忧愁和郁闷。穷独:困乏无助的样子。
罟:渔网。活:形容词用作动词,使.....活着。怪:认为....奇怪。无乃:难道不是。嚚昏:糊涂昏庸。观:观察。自足:悠然自得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短文,作者以小见大,通过小鱼“若自足”,而巨鱼“不得其所”的境况,影射了当世君子“曾不能一日安之于朝堂之上”,而小人却“嚣嚣于廊庙”的现象。
文章分为两段,第一段记自己挖池“以舒忧隘而娱穷独”的事。作者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做池的经过和池水的清明之状,以及给自己带来的恬然自适的情趣。既不提养鱼之事,也不言他事,仿佛浑然不晓世事之状。然而最后一句“舒忧隘而娱穷独”却隐隐透出了作者志怀高远而不得伸展的心理。
转入第二段,作者开始提及养鱼之事。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意在养鱼,而是极为轻描淡写地以两句话便述完此事。转而借童子之口道出一个可怕的现实:“以斗斛之水不能广其容,盖活其小者而弃其大者。”以简练的话语点出文章的主旨,而后戛然而止。
整篇文章含而不露,叙而不议,似乎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实体现了欧公一贯的淳厚文风。以饱满的笔法叙写文章的次要部分,作为铺垫,以凝练的笔法点触主旨,点到即止,不再生发议论。
猜您喜欢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而杀其上得厚三分之二,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
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
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尝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
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
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
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夜雨残芳尽,朝晖宿雾收。
兰香才馥径,柳暗欲翻沟。
夏木繁堪结,春蹊翠已稠。
披襟楚风快,伏槛更临流。
执手意迟迟,出门还草草。
无嫌去时速,但愿归时早。
北风吹雪犯征裘,夹路花开回马头。
若无二月还家乐,争奈千山远客愁。
江南蝶,斜日一双双。
身似何郎全傅粉,心如韩寿爱偷香。
天赋与轻狂。
微雨后,薄翅腻烟光。
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墙。
长是为花忙。
分类: 蝴蝶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箠焉。
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
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