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背景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赏析
首联诗人赞扬了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颔联是说做学问的艰难。诗的前两句,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后两联,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的途径。直接经验是直接从实践中产生的认识,是获取知识更加重要的途径。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写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
吾曹舌本能知此,古学工夫始可言。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余。
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简断编残字欲无,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蠹鱼。
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
宦途至老无余俸,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猜您喜欢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天地相震荡,回薄不知穷。
人物禀常格,有始必有终。
年时俯仰过,功名宜速崇。
壮士怀愤激,安能守虚冲?
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
慷慨成素霓,啸咤起清风。
震响骇八荒,奋威曜四戎。
濯鳞沧海畔,驰骋大漠中。
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
茅檐细雨湿炊烟,江路清寒欲雪天。
不爱相公金络马,羡他亭长白篷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分类: 唐诗三百首 登楼 写景 励志 哲理 早教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黄河
学问参千古,工夫始一经。
宁论绶若若,且喜佩青青。
汝业方当进,吾言要细听。
仍须知稼穑,勉为国添丁。
流落逢明主,恩光集晚途。
题名惊手战,拜阁藉人扶。
枉辱三华组,终归一腐儒。
库书时取读,犹足补东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