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
柳絮欲停风不住,杜鹃声里山无数。
竹杖芒鞋无定据,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
樵子渔师来又去,一川风月谁为主。
注释
绿暗红稀:花落叶茂,春光将尽。
赏析
这首词,《词综》作于真人词。玉蟾先生《诗余》作葛长庚词。《全宋词》“无名氏目”录此题,全文见《词综·卷二十四》。
这首词的主旨在于表现暮春时节落拓无依的羁旅之愁。上片浓艳,下片疏淡。
“绿暗红稀”正是李清照《如梦令》中之“绿肥红瘦”,意味着绿叶成荫,而百花凋落。从“绿”、“红”二字见色彩之艳丽,而“暗”、“稀”二字,却又给人以迟暮之感,全篇感情基调已由这四字定下,以下乐景,哀景亦由此发端。“春已暮”点明时节。“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句,画感鲜明,形象优美,洋溢着生活气息,有如春的赞歌,这里写的是乐景、“柳絮欲停风不住”句,仍写暮春之景,却使人在情绪上顿觉跌落。柳絮不能自主浮沉,因风而飘泊不定,让人联想起游子之飘泊无依的情状来,这正是句中景物的寓意。下句“杜鹃声里山无数”正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渲染悲凉气氛。“山无数”自是“乱山深处”。杜鹃一声接着一声,使人倍觉悲摧,应是哀景。词的上片就是这样通过对暮春景物的铺陈描写,由乐景引出哀景来,“柳絮”句很自然地体现出这种过度与转折,并为下片抒情留下伏笔。
下片,描绘游子形象,抒发羁旅忧愁。“竹杖芒鞋”正是颠沛流离、终日奔波的远行人之写照,“无定据”显示这远行游子的飘泊无依,同上片“柳絮”句遥相呼应。“穿过溪南,独木横桥路”承接“山无数”,点明词人立足点,即游子之所在。然后用“樵子渔师”来来往往,自得其乐,反衬游子之飘泊天涯,纵有“一川风月”又有什么心思欣赏,“一川风月”意味着夜的来临,加重羁旅无归之悲慨。“谁为主”与“无定据”及以上片之“柳絮”句暗脉相通,进一层表现客身在外,无所归依的心情。
全词有一种浓厚的时代末落气氛,与南宋后期许多士人处境吻合。词中写景全是画笔,浓淡相宜。乐景暗含迟暮色调,渗出悲凉来。乐景转出哀景,浓重地渲染悲愁气氛。寥寥几笔写景却抓住羁旅特色,构成典型环境,表现主人公之寂寞孤单。全词展现出一幅暮春风月、独木横桥路上、天涯飘泊图来,富有情韵。(陶先淮)
猜您喜欢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分类: 宋词三百首 小学古诗 初中古诗 婉约 送别 山水 写人 友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云暗天低。
枫林凋翠,寒雁声悲。
茅店儿前,竹篱笆后,初见横枝。
盈盈粉面香肌。
记月榭、当年见伊。
有恨难传,无肠可断,立马多时。
暂聚如萍,忽散似云,无可奈何。
向天涯海角,两行别泪,风前月下,一片离骚。
啼罢栖乌,望穷芳草,此恨与之谁较多。
昏黄后,对青灯感慨,白酒悲歌。
梦中作梦知么。
忆往事落花流水呵。
更凭高□远,沈腰不瘦,怅今怀昔,潘鬓须皤。
去燕来鸿,寻梅问柳,寸念从他寒暑熬。
消魂处,但烟光缥渺,山色周遭。
渺渺烟霄风露冷,夜未艾、凉蟾似水。
海山外、五云散彩,三峰凝翠。
一鹤横空何缥渺,见殿阁、笙歌拥罗绮。
笑劳生,空如尺晏鸟,恋槿花篱。
于中青鸾唱美。
丹鹤舞奇。
有粉娥琼女,齐捧芳卮。
天真皇人陈玳席,宴太姥、思之暗生悲。
念如今,红尘满面,温洒晚风泪。
旧家宋玉,是何人、偏到秋来凄惨。
细雨疏风天气冷,离别令人销黯。
樯燕飞归,岸花吹送,自是生怀感。
挑灯酌酒,平生明目张胆。
二十年在江湖,枫亭柳驿,往事都曾览。
胸次可吞云梦九,也没尘埃一糁。
木落山高,云寒雁断,水瘦溪痕减。
不知把菊,又在何处轩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