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树重重青嶂小,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
九日黄花才过了,一尊聊慰秋容老。
翠色有无眉淡扫。
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
流水极天横晚照,酒阑望断西河道。
译文
霜树重重叠叠远山显得越来越小,流动的云团高高的楼阁仿佛就在林梢之上,九月九日重阳节刚刚过去。一杯菊花酒聊以自慰衰老的容颜。
翠绿山色若有若无就像淡扫的眉黛。而今虽在西山却喜爱归隐东山。流水连天夕阳横照于水里,酒尽高楼眺望那通往家乡的西河道风光。
赏析
这首词写重阳节后,登高饮酒,面对深秋傍晚的景色,排遣思乡怀人的愁怀。“九日黄花”,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饮酒赏菊的季节。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风俗,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赵可这首词中说“九日黄花才过了”,重阳节才过,却又登高饮酒,作者说是“一尊聊慰秋容老”,似乎是为了抚慰秋光。但从词的收尾句“酒阑望断西河道”,却透露了作者的真实心理,实际上是为了排遣思乡怀人的苦闷。作者因重阳节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似乎还萦绕心头,只不过不愿明白对人道出罢了。
这首词的在艺术上最明显的特点是写景的技巧。整首词描绘了一幅广阔的深秋山水图,层次井然。上片写自己的所在的西山,有近景:“高栋飞云,正在霜林杪”;有中景:“霜树重重青嶂小”。下片写由西山望东山,是远景:“翠色有无眉淡扫,身在西山,却爱东山好”,并且写到西山之间的河流:“流水极天横晚照”。通过多层次的描写,展现了晚秋山水的全景。而这些景物画面的转换和衔接又很巧妙,是一位身在高处的人的观察所见,使读者想到好像一架摄影机从高处移动着镜头,从西山的全景移到山巅的高栋飞云,又转到远处的东山,山下的流水、道路。“青嶂小”,正是从高处所见;“翠色有无”,则是遥望所及,都是从一个中心视点出发拍摄的镜头。词中对整个画面的设色,以素朴的淡色调为主,从平淡中又透出一种丰富;重重霜树的黄叶与白霜,远山似有若无、如蛾眉淡扫一般的浅浅的翠色,流水的青碧和晚照的红色,相映相衬,显示出“秋容”虽老,但却富有特殊的美感。在这种背景之下,词人抒写出一种若隐若现的乡思,使全词形成了一种高旷中略带沉郁的格调。
猜您喜欢
双旌晚泊云兴馆,对面高峰绝可人。
一夜山云飞作雪,要誇千树玉璘珣。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海风吹瘦骨,单衣冷、四月出榆关。
看地尽塞垣,惊沙北走;山侵溟渤,叠障东还。
人何在?
柳柔摇不定,草短绿应难。
一树桃花,向人独笑;颓垣短短,曲水湾湾。
东风知多少?
帝城三月暮,芳思都删。
不为寻春较远,辜负春阑。
念玉容寂寞,更无人处,经他风雨,能几多番?
欲附西来驿使,寄与春看。
十顷平波溢岸青。
草香沙暖水云晴。
轻衫短帽垂杨里,楚酒相看别有情。
挥彩笔,倒银瓶。
花枝照眼句还成。
老来旋减金钗兴,回施春光与后生。
金络闲穿御路杨。
青旗遥认醉中香。
可人自有迎门笑,下马何妨索酒尝。
春正好,日初长。
一尊容我驻风光。
归来想像行云处,薄雨霏霏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