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注释
壮士:指项羽。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猜您喜欢
东门白下亭,摧甓蔓寒葩。
浅沙杙素舸,一水宛秋蛇。
渔商数十室,门巷隐桑麻。
翰林谪仙人,往岁酒姥家。
调笑此水上,能歌杨白花。
杨花飞白雪,枝袅绿烟斜。
舞袖卷烟雪,绮裘明紫霞。
风流翳蓬颗,故地使人嗟。
迢迢陌头青,空复可藏鸦。
水精为宫玉为田,姮娥缟衣洗朱铅。
宫中老兔非日浴,天使洁白宜婵娟。
扬须弭足桂树间,桂花如霜乱後前。
赤鸦相望窥不得,空疑两瞳射日丹。
东西跳梁自长久,天毕横施亦何有。
凭光下视罝网繁,衣褐纷纷漫回首。
去年惊堕滁山云,出入虚莽犹无群。
奇毛难藏果亦得,千里今以穷归君。
空衢险幽不可返,食君庭除嗟亦窘。
今序得为此兔谋,丰草长林且游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莽莽昔登临,秋风一散襟。
地留孤屿小,天入五湖深。
柑橘无千里,鱼虾有万金。
痦虽轻范蠡,终欲此幽寻。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
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