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背景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第二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玄宗奔蜀,仅带着杨贵妃姐妹几人,其余妃嫔、皇孙、公主都来不及逃走。七月,安禄山部将孙孝哲攻陷长安,先后杀戮霍长公主以下百余人。此诗即作于此时。诗中所指“王孙”,应是大难中的幸存者。
译文
长安城头,伫立着一只白头乌鸦,夜暮了,还飞进延秋门上叫哇哇。
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个不停,吓得达官们,为避胡人逃离了家。
玄宗出奔,折断金鞭又累死九马,皇亲国戚,来不及和他一同驱驾。
有个少年,腰间佩带玉块和珊瑚,可怜呵,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哑。
千问万问,总不肯说出自己姓名,只说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奴伢!
已经有一百多天,逃窜荆棘丛下,身上无完肤,遍体是裂痕和伤疤。
凡是高帝子孙,大都是鼻梁高直,龙种与布衣相比,自然来得高雅。
豺狼在城称帝,龙种却流落荒野,王孙呵,你一定要珍重自己身架。
在十字路口,不敢与你长时交谈,只能站立片刻,交待你重要的话。
昨天夜里,东风吹来阵阵血腥味,长安东边,来了很多骆驼和车马。
北方军队,一贯是交战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
私下听说,皇上已把皇位传太子,南单于派使拜服,圣德安定天下。
他们个个割面,请求雪耻上前线,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缉拿。
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
注释
延秋门:唐玄宗曾由此出逃。白头乌:白头乌鸦,不祥之物。南朝梁末侯景作乱,有白头乌万计集于朱雀楼。
金鞭断折:指唐玄宗以金鞭鞭马快跑而金鞭断折。九马:皇帝御马。
宝玦:玉佩。隅:角落。
高帝子孙:汉高祖刘邦的子孙。这里是以汉代唐。隆准:高鼻。
豺狼在邑:指安禄山占据长安。邑:京城。龙在野:指唐玄宗奔逃至蜀地。
临交衢:靠近大路边。衢:大路。斯须:一会儿。
东风吹血腥:指安史叛军到处屠杀。
“朔方”句:指唐将哥舒翰守潼关的河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叛军大败的事。
“传位”句:天宝十五载八月,玄宗在灵武传位于肃宗。
花门:即回纥。剺面:匈奴风俗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表诚意。这里指回纥坚决表示出兵助唐王朝平定安史之乱。狙:伺察,窥伺。
五陵:五帝陵。佳气:兴旺之气。无时无:时时存在。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长安城中看到了往日娇生惯养的黄金之躯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在安史叛军占领长安城之后的凄惨遭遇。
诗中情感十分复杂,既有“龙种自与常人殊”的庸俗忠君思想,又有对处于特殊历史境况下“但道困苦乞为奴”的弱者的悲悯之情。联系杜甫平常对锦衣玉食的纨挎子弟的厌恶情绪看,此际应是出于一种人道的同情。
原来居住在华堂高殿中的王孙贵族们已经纷纷逃出长安,“走避胡”,一路逃亡出去。“金鞭断折九马死”,慌忙的逃命,以至于把金子装饰的马鞭都打断了、打死了九匹马,这是一种夸张,说明奔逃时候的惶恐之状,而且他们在逃跑的时候因为特别急、特别快,以至于他们自己的孩子都没有能够完全带走,所以就有一些“可怜王孙泣路隅”,因为失去了父母,被父母遗弃在长安城中,在路边哭泣。杜甫问这些王孙们,“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这些昔日的王公贵族的子孙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姓名,生怕被胡兵知道被抓去做俘虏,只是告诉诗人他现在是困苦交加,哪怕做别人家的奴仆也心甘情愿,只要能够活命。再看他身上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这个孩子已经在荆棘中躲藏了好多天了,身上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了,到处都是伤。但就是这样,诗人还是要安慰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善保千金躯,相信唐兵一定会打回来的。长安城里的王气依然存在,国家不会亡。那种昔日的繁华一定会再回来。可见杜甫虽然身处乱中,身作长安,仍然心系国家,仍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而且诗人在长安城里虽然被封锁在长安城中,但是诗人仍然通过不同的渠道很多关系关心着当时战争的时局。
作者在诗中极言王子王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遭受种种苦楚,既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又含蓄地规劝统治者应居安思危,不可一味贪图享乐,致使子孙也无法遮顾,可悲可叹。
全诗词色古泽,气魄宏大。写景写情,皆诗人所目睹耳闻,亲身感受,因而情真意切。荡人胸怀,叙事明净利索,语气真实亲切。写同情处见其神,写对话处见其情,写议论处见其真,写希望处见其切。杜诗之所以称“诗史”者,盖在于此也。
哀草无根疾风吹,王孙不归辱涂泥。
头白老妻无完衣,鸳鸯到死犹双飞。
自言有子长须髭,垂暮泣血生别离。
今我若此子乌知,骨肉冻折命如丝。
左手执瓢右枯枝,此即二人送老儿。
金鞭宝玦走天涯,紫塞黄尘日又斜。
北去铜驼惟有泪,西来玉马已无家。
愁闻虏骑随秋草,怕遣宫莺问落花。
闻道青门多白骨,更无人种故侯瓜。
井江市上车纷纷,井江江上日欲昏。
此间将相王侯第,行人听我哀王孙。
朱家王气日萧条,米脂阿闯大憨骄。
乌骓毡笠射承天,大内煤山火已烧。
世祖南下黄金台,手挽天河净垢埃。
司马家儿江左走,晋安特为隆武开。
卧榻岂容人鼾睡,况乃已登大宝位。
史公往矣四镇亡,几时拭却英雄泪。
天心眷明犹未已,正统六十交郑氏。
尔时遍地尽童谣,唱出草鸡而长耳。
请缨终童廿一龄,雄心欲作中流砥。
天子召觐拜明光,咫尺天颜大欢喜。
恨朕无女可配卿,克用沙陀赐姓李。
臣闻此语心骨酸,臣感此恩镌脾肝。
臣心誓与国存亡,臣身往镇仙霞关。
生憎太师粮不发,致使六军心胆寒。
我武维扬赫斯怒,江南难唱公无渡。
铤而走险择何能,且将金厦据两岛。
涕泣六师闽广间,旗上罪臣大招讨。
将军三尺六陈爷,纠桓直与施琅伍。
更传一将躄甘辉,曾向敌国诛老虎。
手提人头即虎头,秤来共斤三十五。
此时兵势大纵横,舳舻衔尾窥崇明。
瓜步风摇旌旆影,金焦水震鼓鼙声。
先据南京次北京,藩主指日望中兴。
天生对头梁化凤,掘城驱兵何倥偬。
本来藩主号知兵,此日直作华胥梦。
苦言不听甘将军,枉折将倾大厦栋。
北来诸军飞渡江,聚而歼之齐一恸。
弃甲于思辙已覆,制府独能斩总督。
已亡八府县六三,大军何处扶日毂。
昭烈势穷借荆州,荷兰何必非邦族。
荷兰立国东又东,玉山一片与天通。
将军蓦从天上下,髵鬓赭面走如风。
鹿皮尽属汉家装,砖子城头日正红。
永华先生细料理,为辟草莱诛荆杞。
北至三貂南琅
猜您喜欢
患气经时久,临江卜宅新。
喧卑方避俗,疏快颇宜人。
有客过茅宇,呼儿正葛巾。
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
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
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
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
蔼蔼花蕊乱,飞飞蜂蝶多。
幽栖身懒动,客至欲如何。
凿井交棕叶,开渠断竹根。
扁舟轻褭缆,小径曲通村。
急雨捎溪足,斜晖转树腰。
隔巢黄鸟并,翻藻白鱼跳。
舍下笋穿壁,庭中藤刺檐。
地晴丝冉冉,江白草纤纤。
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
鸟栖知故道,帆过宿谁家。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
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非盛颜。
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
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动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树色一作:曙)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