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
背景
公元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去世,武则天把持朝政,引起人民不满。不久被贬为柳州司马的李敬业提出“匡复唐室”的口号,在扬州起兵征讨武则天。被贬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也投奔李敬业麾下,负责军中宣传工作。《在军登城楼》与《讨武曌檄》作于同一时期,可以说是檄文的高度艺术概括。
译文
城上军威使人望而生畏,连江中的水都似乎杀气腾腾。
现在,我身穿军装准备战斗,等到平定了天下时,一定载歌载舞进入长安京城。
注释
风威:军威。险:望而生畏的意思。水气:指杀气。寒:不寒而栗。
戎衣:即军装。定:平定。歌舞:载歌载舞。长安:唐的都城。
赏析
诗歌以对句起兴,在深秋的一个清晨,诗人登上了广陵城楼,纵目远望,浮思遐想。此刻楼高风急,江雾浓重,风雨潇潇。“城上风威冷,江中水气寒”两句写深秋景色,城上冷风飕飕,江中水气寒冷,好一派肃杀景象。诗句晓畅隽永,看似质朴平易不着笔力。诗人借用了《梁书·元帝纪》中“信与江水同流,气与寒风共愤”的典故,恰到好处地抒发了同仇敌忾的豪情与激愤。充分表现临战前的紧张、肃穆、庄严的气氛和将士们的进取、希望和信心。此二句营造一个“风冷水寒”的悲剧氛围,与“风潇潇兮易水寒”一样,给人以慷慨悲壮苍凉激越的感受。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讨武战争必胜的信心。第三句诗“戎衣何日定”,“何日”意为“总有一天”,以否定式表肯定,必胜之心力透纸背。这句诗借周武王讨伐殷纣王的故事隐喻李敬业讨伐武则天是以有道伐无道,说明“匡复”是正义的,顺应民心、天意的,因此也必定是会胜利的。诗的最后一句,“歌舞入长安”,水到渠成轻松自然地作了结尾,表现出诗人必胜的信念及勇往直前,不成功则成仁的彻底反抗精神和大无畏气概。
这首诗工于用典且浑然一体,增强了诗的深度和概括力。这首小诗,属对工整,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流畅。若将此诗的意境分而析之,不难发现,此诗所描述的是“风冷水寒”的清冷之境,而“戎衣歌舞”所体现的却是诗人的满腔热情和雄心,这一“冷”一“热”对比,映衬,赋予了此诗特有的魅力。
猜您喜欢
霍第疏天府,潘园近帝台。
调弦三妇至,置驿五侯来。
尚想欢娱洽,吁嗟岁月催。
金坛分上将,玉帐引瑰材。
决胜鲸波静,腾谋鸟谷开。
白云淮水外,紫陌灞陵隈。
节变惊衰柳,笳繁思落梅。
调神和玉烛,掞藻握珠胎。
怅矣欣怀土,居然欲死灰。
还因承雅曲,暂喜跃沈鳃。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
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
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
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限南北,地轴殊乡国。
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
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
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
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
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
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
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
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
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
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
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
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
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沉。
一诺黄金信,三复白珪心。
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
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
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籝金。
鹭涛开碧海,凤彩缀词林。
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
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
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
鸟声流向薄,蝶影乱芳丛。
柳阴低椠水,荷气上薰风。
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
将欢促席赏,遽尔又归别。
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
赠言虽欲尽,机心庶应绝。
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
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
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
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独坐怀明发,长谣苦未安。
自应迷北叟,谁肯问南冠。
生死交情异,殷忧岁序阑。
空馀朝夕鸟,相伴夜啼寒。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暗虫唧唧夜绵绵,况是秋阴欲雨天。
犹恐愁人暂得睡,声声移近卧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