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水一长啸,忽思十年初。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
浮生多变化,外事有盈虚。
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
注释
甲乙第:指科举考试录取时所评定的等第,第一等为甲第,次等为乙等,应考中式称为“登第”。承明庐:原为汉代承明殿旁屋,侍官值宿所居之屋为庐,后因以入承明庐为入朝或在朝为官的典故。“临水”之“水”和“江叟”之“江”均指浔阳江,即长江在九江市的一段。
浮生:即人生。“外事”指世事;“盈虚”意即圆满与空虚。
赏析
起句“临水一长啸”采用情感迸发式的写法领起全篇,把临水垂钓与发泄悲愤情绪融合起来,痛定思痛、长歌当哭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以震撼灵魂的感染力。
紧接着便回首往事,概述人生旅途的变化,宦海沉浮、仕途得失、人间冷暖、世事盈虚,尽在一声长啸之中。
诗中江州之贬在诗人心灵所造成的阴影时刻折磨着他,即使临水垂钓时也挥之不去。“忽思”一语正这种心理状态的真切表现。
此诗颔联“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是诗人对前期一帆风顺、春风得意情景的追溯,也是对贬谪所受精神创伤的反衬。
那时,他既利用诗歌“补察时政”、“导泄人情”,往往使权贵们闻声变色。这自然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可惜好景不长,逝者如流,这种回忆也带有浓浓的苦涩味了。
后两联则表现了诗人后期的思想变化。这一联写的是诗人身遭贬谪、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人生的重新审视,也是他寻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自慰。
可以看出,白居易头脑中的儒家入世思想逐渐让位于释、道出世思想。全诗以“今来伴江叟,沙头坐钓鱼”作结,轻快潇洒中隐含着深沉的苦闷,自我排遣中透露也几分达观。
江风捲钓丝,心事白鸥知。
终日烟波里,持竿欲待谁。
林塘一曲偶凭栏,试问清阴把钓竿。
瞥见浮个下深碧,鱼游萍底不知寒。
猜您喜欢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高人乐丘园,中人慕官职。
一事尚难成,两途安可得。
遑遑干世者,多苦时命塞。
亦有爱闲人,又为穷饿逼。
我今幸双遂,禄仕兼游息。
未尝羡荣华,不省劳心力。
妻孥与婢仆,亦免愁衣食。
所以吾一家,面无忧喜色。
所禀有巧拙,不可改者性。
所赋有厚薄,不可移者命。
我性愚且蠢,我命薄且屯。
问我何以知,所知良有因。
亦曾举两足,学人蹋红尘。
从兹知性拙,不解转如轮。
亦曾奋六翮,高飞到青云。
从兹知命薄,摧落不逡巡。
慕贵而厌贱,乐富而恶贫。
同此天地间,我岂异于人。
性命苟如此,反则成苦辛。
以此自安分,虽穷每欣欣。
葺茅为我庐,编蓬为我门。
缝布作袍被,种谷充盘飧。
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
优哉复游哉,聊以终吾身。
不忆西省松,不忆南宫菊。
惟忆新昌堂,萧萧北窗竹。
窗间枕簟在,来后何人宿。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独树一作:独戍)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