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隤城在,三边虏气衰。
沙填孤嶂角,烧断故关碑。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悲。
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
万里隋城在,三边虏气衰。
沙填孤障角,烧断故关碑。
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悲。
将军正闲暇,留客换歌辞。
秋风汉北雁飞天,单骑那堪绕贺兰。
碛暗更无岩树影,地平时有野烧瘢。
貂披寒色和衣冷,剑佩胡霜隔匣寒。
早晚横戈似飞尉,拥旄深入异田单。
钵略城边日欲西,游人却忆旧山归。
牛羊集水烟黏步,雕鹗盘空雪满围。
猎骑静逢边气薄,戍楼寒对暮烟微。
横行总是男儿事,早晚重来似汉飞。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草白河冰合,蕃戎出掠频。
戍楼三号火,探马一条尘。
战士风霜老,将军雨露新。
封侯不由此,何以慰征人。
漫漫复凄凄,黄沙暮渐迷。
人当故乡立,马过旧营嘶。
断雁逢冰碛,回军占雪溪。
夜来山下哭,应是送降奚。
空迹昼苍茫,沙腥古战场。
逢春多霰雪,生计在牛羊。
冷角吹乡泪,干榆落梦床。
从来山水客,谁谓到渔阳。
受降城必破,回落陇头移。
蕃道北海北,谋生今始知。
出门何处问西东,指画翻为语论同。
到此客头潜觉白,未秋山叶已飘红。
帐前影落传书雁,日下声交失马翁。
早晚回鞭复南去,大衣高盖汉乡风。
旅魂惊塞北,归望断河西。
春风若可寄,暂为绕兰闺。
汉家神箭定天山,烟火相望万里间。
契利请盟金匕酒,将军归卧玉门关。
云沈老上妖氛断,雪照回中探骑闲。
五饵已行王道胜,绝无刁斗至阗颜。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动阴山雪满郊。
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
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塞门关外日光微,角怨单于雁驻飞。
冲水路从冰解断,逾城人到月明归。
燕山腊雪销金甲,秦苑秋风脆锦衣。
欲吊昭君倍惆怅,汉家甥舅竟相违。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
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边寒来所阔,今日复明朝。
河凌坚通马,胡云缺见雕。
砂中程独泣,乡外隐谁招。
回首若经岁,灵州生柳条。
黄沙风捲半空抛,云动阴山雪满郊。
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
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掘地破重城,烧山搜伏兵。
金徽互呜咽,玉笛自凄清。
使发西都耸,尘空北岳横。
长河涉有路,旷野宿无程。
沙雨黄莺啭,辕门青草生。
马归秦苑牧,人在虏云耕。
落日牛羊聚,秋风鼓角鸣。
如何汉天子,青冢杳含情。
旌旗鬣鬣汉将军,闲出巡边帝命新。
沙塞旋收饶帐幕,犬戎时杀少烟尘。
冰河夜渡偷来马,雪岭朝飞猎去人。
独作书生疑不稳,软弓轻剑也随身。
汉使重颁朔,胡臣旧乞盟。
烽烟虚昼望,刁斗绝宵惊。
虎落云空锁,龙堆月自明。
祁连山更北,新筑受降城。
塞上今年有事宜,将军承诏出全师。
精金错落八尺马,刺绣鲜明五丈旗。
上谷飞狐传号令,萧关积石列城陴。
不应幕府无班固,早晚燕然刻颂诗。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背景
这首诗北宋初年,当时国家统一不久,国力渐长,主要对抗势力便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等,作者当时怀着报效国家之志,创作此诗。
译文
响箭鸣叫着冲上云霄,草原之上无风,天地间一片安宁,显得响箭的声音更加清脆洪亮。
数百个有着碧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
注释
鸣骹:同“鸣髇”,也叫“鸣镝”,一种发出响声的箭,古称“嚆矢”。
骑:骑兵,这里指骑在马上的人。提:提收、提控,这里指拉紧马的缰绳。金勒:金属制作、装饰的带有嚼口的马笼头。
赏析
《塞上》诗主要描写剽悍的北方少数民族的能骑善射。万里晴空之下,辽阔草原之上,数百名健儿纵马驰骋。忽然,一枝响箭穿向云天,大家不约而同地立刻勒马伫立,昂首放目,凝神远望。诗人仿佛是一名技艺超群的摄影师,迅速抓住这瞬间的景象,拍下一个精彩无比的镜头,并且贯注了诗人炽热的主观感情。
在这首诗中,诗人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汉书·匈奴传上》:“冒顿乃作鸣镝。”可知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写箭的射程之远。“天静无风”,不单写出了草原上空的清明宁谧,也写出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寥廓无边。因而那飞箭的呼啸之声就掠过大地,响彻云霄,传送得更加清晰、更加嘹亮、更加遥远——“声更干”。云气潮涩,回音必滞,器物浸润,发音必沉;于是诗人以表现燥性的“干”,来形容箭声的轻脆、尖厉,可谓一字传神。刘克庄《黄蘖诗》说“疏林霜下叶声干”(《后村大全集》卷五),联系落叶的飘然而下的形态,“干”字就用得不是地方,倒不如“萧萧”二字能曲尽其妙。与刘克庄同时略早的徐玑在其《晓》诗中说“犹干竹叶声”(《二薇亭集》),以“干”状风竹之飒飒作响,亦不尽妥帖。惟独形容“天静无风”中“鸣骹”之声用“干”为逼肖。这里,诗人扣着“鸣骹”绘影绘声:上句“直上一千尺”,属于视觉感受,侧重写高,箭身一点,箭影如线;下句“无风声更干”,属于听觉感受,侧重写远,箭声震荡于旷野之上,而这旷野之上的天幕,又恰为箭身、箭影的深色点、线提供了面的浅色背景,点、线、面相互结合而成天然精巧的构图。
写了天上的“鸣骹”之后,诗人紧接着写地下仰看“鸣骹”的人,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碧眼”在这里既突出了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生理特征,又切合此时抬头望箭的规定场景,还因为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人物的内在情感与外在风采,都可以通过它来集中体现,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指眼珠)中”(东晋画家顾恺之语)。王安石的《明妃曲》诗说“明妃初嫁与胡儿”(《王文公文集》卷四十),欧阳修的和诗也说“维将汉女嫁胡儿”(《欧阳文忠公文集》卷八《明妃曲和王介甫作》),都以“胡儿”称外族年轻人。而在柳开诗中则更包含着亲切的语调。“碧眼胡儿三百骑”,描绘一队少数民族的年轻骁骑,句中虽只排列名词,实是以静写动,使人想像那眉宇间流露着威武气概的草原汉子们扬鞭跃马、奔逐追驰的热烈场面。“尽提金勒向云着”,则又以动写静:拉紧了马缰,抬起了望眼,一个接一个的动作霎时聚落在全体骑手的屏气凝视中;正见喧腾,忽归沉静,“向云看”的“三百骑”深深被“直上一千尺”的“鸣骹”所吸引,全神贯注、目不转睛,宛如戏曲舞台上的角色亮相,具有一种雕塑型的美。唐人李益有一首题为《从军北征》的边塞诗:“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这末二句,写“征人”因闻笛思乡始翘首望月,情原非由所“看”之“月”引起,“月”仅作为乡心之寄托,故而茫然“回首”,格调低沉、色彩灰暗,且无雕塑型的美。对照起来,柳开诗可谓青出于蓝了。因为是一首绝句,字数有限,诗中就难以面面俱到地展开一个全过程。诗人恰能利用短小篇幅,舍弃次要情节,捕捉最为精彩动人的意象,将北方少数民族的剽悍性格与尚武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宋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柳开生活在北宋初年,宋诗尚未形成铺陈直述,以议论说理见著的特色。同样的内容,在欧阳修诗里却是“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明妃曲和王介甫作》)的质直表现。后来苏辙出使辽国时,在《虏帐》诗中也是“舂粮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钓鱼射鹅沧海东”,“弯弓射猎本天性”(《栾城集》卷十六)的夹叙夹议。比较起来,柳开此诗犹有唐人风韵,空灵蕴藉,情辞丰腴。在以意趣气骨、拗折瘦劲取胜的宋诗中,也应算是别具一格的了。而柳开曾经“部送军粮至涿州”,“使河北”,“知代州”,又“徙忻州刺史”,并且“善射”、“倜傥重义”(《宋史·柳开传》),则又表明《塞上》诗写得如此成功,乃是与诗人身历其境,具有实际生活体验紧密相关的。
塞草游驹犊,边城夜不关。
健儿心亦礼,老将没于閒。
岂见兵符走,唯闻象贡还。
从兹徐绩比,不得冢前山。
星落胡王死,河窍汉使归。
雪山经夏冷,天马入秋肥。
瀚海秋风至,萧萧木叶飞。
如何逢汉使,犹未寄征衣。
不叹千里远,难甘一信稀。
年年沙漠雁,随意得南归。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
征人临迥碛,归雁别沧州。
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
天设居庸百二关,祁连更隔万重山。
不知谁放呼延入,昨日杨河大战还。
营开一望四郊空,阵破长驱疾雨风。
明月汉关雄嶪嶪,暮云秋碛远濛濛。
旌摇重雪朝穿甲,指堕寒冰夜挽弓。
征戍每年穷塞北,惊心客处绝飞鸿。
秋风边塞上,飞檄忽纵横。
独将三军出,分为四道行。
阴山锋始接,瀚海帐皆倾。
缚得名王至,声驱右北平。
绝塞万山秋,筹边更筑楼。
马肥春苜蓿,人醉卧箜篌。
图画云台列,功名铁柱留。
上公蒙宠异,方赐紫云裘。
高岭倚层穹,寒生万壑中。
惊沙常暗日,衰草自生风。
霜落征衣薄,秋高塞马雄。
挥鞭一长望,烟树正空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