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分类: 写景
李白: 写景
背景
据《建康志》记载,征虏亭在石头坞,建于东晋,是金陵的一大名胜。此亭居山临江,风景佳丽。李白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广陵,即兴写下此诗。
译文
小舟朝广陵驶去,明月照着征虏亭。
远望山花如美丽的绣颊,江上渔火像点点的流萤。
注释
征虏亭:东晋时征虏将军谢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郊。广陵:郡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
绣颊:涂过胭脂的女子面颊,色如锦绣,因称绣颊。亦称“绣面”,或“花面”。一说绣颊疑为批颊,即戴胜鸟。这里借喻岸上山花的娇艳。江火:江上的渔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红“。刘本注云:江,今本作红,江字为胜。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赏析
此诗开头“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两句写诗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虏亭,只见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轮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绣颊。”唐人风俗,少女妆饰面颊,称“绣颊”。白居易有诗云:“绣面谁家婢,鸦头几岁女。”刘禹锡亦有诗云:“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扶。”李白是以“绣颊”代称少女,以之形容山花。这句诗是说,那征虏亭畔的丛丛山花,在朦胧的月色下,绰约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伫立江头,为诗人依依送别。
第四句:“江火似流萤。”意思是说,那江上的渔火和江中倒映的万家灯火,星星点点,闪闪烁烁,迷迷茫茫,像无数萤火虫飞来飞去。
全诗描绘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图:岸上山花绰约多情,江上火点迷离奇幻;古亭静立于上,小舟轻摇于下,皓月临空,波光滟滟。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游的喜悦,都从画面中显现出来。
这首小诗写景简洁明快,近乎速写。李白善于从动的状态中捕捉形象,聚精积萃,抓住客观景物在特定环境下所显示出的特有神态,以极简练的线条,迅速地勾勒出来,虽寥寥数笔,而逼真传神。如诗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为背景,突出诸多景物在月光笼罩下所特有的朦胧美,唤起人的美感。
猜您喜欢
蟾蜍薄太清。
蚀此瑶台月。
圆光亏中天。
金魄遂沦没。
螮蝀入紫微。
大明夷朝晖。
浮云隔两曜。
万象昏阴霏。
萧萧长门宫。
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实。
天霜下严威。
沈叹终永夕。
感我涕沾衣。
胡关饶风沙。
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
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
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
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
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
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
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
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
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
岂知关山苦。
一本此下有
争锋徒死节。
秉钺皆庸竖。
战士死蒿莱。
将军获圭组。
四句
李牧今不在。
边人饲豺虎。
春来雁渚。
弄艳冶、又入垂杨如许。
困舞瘦腰,啼湿宫黄池塘雨。
碧沿苍藓云根路。
尚追想、凌波微步。
小楼重上,凭谁为唱,旧时金缕。
凝伫。
烟萝翠竹,欠罗袖、为倚天寒日暮。
强醉梅边,招得花奴来尊俎。
东风须惹春云住。
□莫把、飞琼吹去。
便教移取熏笼,夜温绣户。
野店残冬。
绿酒春浓。
念如今、此意谁同。
溪光不尽,山翠无穷。
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
篮举乘兴,薄暮疏钟。
望孤村、斜日匆匆。
夜窗雪阵,晓枕云峰。
便拥渔蓑,顶渔笠,作渔翁。
燕谷无煖气,穷岩闭严阴。
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
僧房四面向湖开。
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
阁上清声檐下铎。
别来尘土污人衣。
空役梦魂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