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眼东风飞絮。
催行色、短亭春暮。
落花流水草连云,看看是、断肠南浦。
檀板未终人去去。
扁舟在、绿杨深处。
手把金樽难为别,更那听、乱莺疏雨。
背景
这是一首赠别词,可能是作者担任地方官时所作,时间在暮春。
译文
暮春时节,东风吹拂,眼前尽是飞舞的柳絮,好像在催人启程。远望开去,落花流水,芳草连天。看着看着,仿佛是肠断南浦。
檀板一曲,歌声萦耳踏上行程。转眼间一叶扁舟已驶向绿杨深处。送行之人手把酒杯,送别之情难以诉说;也更不忍心听那黄莺乱啼,疏雨滴沥。
注释
夜行船:词牌名,《太平乐府》、《中原音韵》、元高拭词,俱注双调。黄公绍词,名《明月棹孤舟》。双调五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三仄韵。行色:行旅。南浦:送别之处。
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此处代指乐曲。人去去:谓友人即将离去。那听:哪里还有心思去听。
赏析
上片首先展现的是一派晚春景象,“满眼东风飞絮”六字,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烦乱,这就把惜别的主基调定了下来。随后直言在日暮的短亭中,友人的离去已近在眼前。“短亭春暮”一语而三义。既点明离别,又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然后宕开一笔,写更为广阔的暮春景色;远远看去,落英片片,被无情的流水卷到远方,青草连云,一片凄迷之象。再遥望南浦,更加令人肠断。整个上片,柳絮、落花、芳草、流水、短亭、南浦等意象都充满了伤别伤怀的意味,离愁浓厚。
下片写告别的场景,就在渡口前,主人公为友人设下宴席,请来歌伎,可惜此时情绪烦乱,歌还没唱完,友人便频频道别,走向绿杨深处的舟船。天上下起了小雨,更增重了主人公内心的阴郁:若在寻常时日,细雨黄莺,或许是最美的景致,可今天不是,因为与友人分别的惆怅,已使主人公没有了丝毫的闲情逸致。结二句以递进手法加倍写离情。而“乱莺疏雨”与开篇“东风飞絮”相圆合,始终是恼人的景色,烦乱的心绪。
以景托情,是该词最明显的特点。词中描绘的景色,如果不是在送别的背景下,或许很令人赏心悦目,一旦加入了离情别绪,这些景致便都变得兴味索然,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连云的碧草,青绿的杨柳,还有疏雨中鸣啭的莺声等。然而与满眼飞絮、落花流水的场景结合起来,让人感受到的,便都是离别时的愁肠了。全词刻画细致入微,情景交融,亦为送别佳作。
猜您喜欢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
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
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识度推明哲,风猷蔼缙绅。
何言止中寿,遂不秉洪钧。
翰墨时争宝,词章晚愈新。
哭哀文伯母,悲感路傍人。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彩缕谁云能续命,玉奁空自锁遗香。
白头旧监悲时节,珠合无人夏日长。
三月十三寒食日,春色遍天涯。
越溪阆苑繁华地,傍禁垣、珠翠烟霞。
红粉墙头,秋千影里,临水人家。
归来晚驻香车。
银箭透窗纱。
有时三点两点雨霁,朱门柳细风斜。
沈麝不烧金鸭冷,笼月照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