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背景
此诗是作者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省试时所作。《文苑英华》卷一八六把此诗归入“省试”类。此题唐人存诗仅此一首。
译文
帝王正位建造明堂重屋,明堂顶上凌空耸立火珠。
夜晚就像两个月亮升天,日晓月落高空一颗孤星。
天色明净珠光难以泯灭,云彩生起远望若有若无。
早就知晓在这太平盛世,有国宝必定出现在名都。
注释
明堂:为当时朝廷的听政殿,火珠:明堂屋顶上用来装饰美化的宝珠。正位:谓正式登位、就职。按明堂之制,肇自上古,为帝王宣政教、祀宗祖之所。故帝王正位,必造明堂。重屋:重檐之屋。明堂建筑,上圆下方,有两层,上层祭天,下层有五室,谓之“重屋”。凌空:高升到天空或耸立空中。一作“中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
夜来:入夜。唐杜甫《遣怀》诗:“夜来归鸟尽,啼杀后栖鸦。”双月:指火珠、月亮。满:一作“合”。曙:天刚亮。一星:指火珠。
天净:天空明净。
遥知太平代:一作“还知圣明代”。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吕氏春秋·大乐》:“天下太平,万物安宁。”国宝:指火珠。此以火珠指明堂顶上宝珠。名都:著名的都城。汉班固《西都赋》:“若乃观其四郊,浮游近县,则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对郭,邑居相承。”
赏析
唐代试律诗一般为六韵,此诗则是一首四韵诗的典例和佳作。毛奇龄《唐人试帖》根据荆冬倩“奉试”诗亦为四韵认为可能是当时官限如此,而直至后来,“奉试”诗才又变为六韵。
此诗寥寥数句就突出了明堂上的火珠明亮耀眼的特点。首两句从明堂入笔点出火珠,接下来四句则写了火珠的光辉。作者以月与星作比,可谓妙绝。“夜来双月满”之“双月”,一实指天上的月亮,一喻指明堂的火珠,两者并举就说明火珠皎洁光白之至与天下月亮无二,仿佛又一轮明月遗落人间,两月同散发出柔和的微光为夜晚增添了不少景趣。夸张、衬托至极致。而“曙后一星孤”句对仗工整,描写的是天亮月亮落下后的景象:虽然月亮消失了,但火珠的光辉不减,就像一颗永挂天边的星星。“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二句,继续写火珠之光,写出了其珠光闪闪的特点。最后,诗人以颂扬作结。因火珠乃他国所献之宝物,有此盛事正说明国家之强大及时代之太平。结句遣字用词还算颇有气势,只是意义平平,未免落入俗套。
此诗虽有宫体诗味,但取景空阔,清明自然,不失名家气度。诗中“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一联历来受人关注。此联描写的是明堂上的火珠,在夜晚与月光相衬如同一双明月,而曙后天明月亮西沉时,火珠仍然如一颗孤星在明堂屋顶上闪闪发光。后来有人把“曙后一星孤”一句别解为崔曙死后只留下一个名叫星星的女儿。《分门古今类事》“崔曙一星”:“崔曙作《明堂火珠》诗云:‘’时称佳句。未几。曙卒。无子,惟一女,名星星。星,盖其谶也。”在这样的附会之下,“曙后一星孤”竟然成了诗谶。
猜您喜欢
物情良可见,人事不胜悲。
莫恃朝荣好,君看暮落时。
分类: 咏物
支公已寂灭,影塔山上古。
更有真僧来,道场救诸苦。
一承微妙法,寓宿清净土。
身心能自观,色相了无取。
森森松映月,漠漠云近户。
岭外飞电明,夜来前山雨。
然灯见栖鸽,作礼闻信鼓。
晓霁南轩开,秋华净天宇。
愿言出世尘,谢尔申及甫。
仙人掌上芙蓉,涓涓犹滴金盘露。
轻装照水,纤裳玉立,飘飘似舞。
几度销凝,满湖烟月,一汀鸥鹭。
记小舟夜悄,波明香远,浑不见、花开处。
应是浣纱人妒。
褪红衣、被谁轻误?
闲情淡雅,冶姿清润,凭娇待语。
隔浦相逢,偶然倾盖,似传心素。
怕湘皋佩解,绿云十里,卷西风去。
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
怜他飘泊奈他飞。
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
天涯心事少人知。
晓霁长风里,劳歌赴远期。
云轻归海疾,月满下山迟。
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
故林遥不见,况在落花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