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小松

唐代 ·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
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小松

唐代 · 罗隐

已有清阴逼座隅,爱声仙客肯过无。
陵迁谷变须高节,莫向人间作大夫。

小松

唐代 · 章孝标

爪叶鳞条龙不盘,梳风幕翠一庭寒。
莫言只是人长短,须作浮云向上看。

小松

唐代 · 齐己

发地才过膝,蟠根已有灵。
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林青。
后夜萧骚动,空阶蟋蟀听。
谁于千岁外,吟绕老龙形。

小松

唐代 ·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分类: 咏物  讽喻  励志  哲理 

杜荀鹤: 咏物  讽喻  励志  哲理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注释

刺头:指长满松针的小松树。蓬蒿:两种野草。
直待:直等到。凌云:高耸入云。始道:才说。

赏析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凌云”的先兆。事物发展总是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登天,故小松从“刺头深草里”到“出蓬蒿”,只能“渐觉”。“渐觉”说得既有分寸,又很含蓄。是谁“渐觉”的呢?只有关心、爱护小松的人,时时观察、比较,才能“渐觉”;至于那些不关心小松成长的人,视而不见,哪能谈得上“渐觉”呢?故作者笔锋一转,发出深深的慨叹: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小松

宋代 · 赵顺孙

小小青松未透栏,枝枝叶叶傲霜寒。
如今正好低头看,异日冲霄仰望难。

小松

清代 · 百保

道旁松尚小,翠色一何新。
应有干霄日,浓阴荫路人。

猜您喜欢

故梁国公主池亭

唐代 · 王建

平阳池馆枕秦川,门锁南山一朵烟。
素柰花开西子面,绿榆枝散沈郎钱。
装檐玳瑁随风落,傍岸逐暖眠。
寂寞空馀歌舞地,玉箫声绝凤归天。

相和歌辞。乌夜啼

唐代 · 王建

庭树乌,尔何不向别处栖?
夜夜夜半当户啼。
家人把烛出洞户,惊栖失群飞落树。
一飞直欲飞上天,回回不离旧栖处。
未明重绕主人屋,欲下空中黑相触。
风飘雨湿亦不移,君家树头多好枝。

野菊

唐代 · 王建

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
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

分类: 咏物  菊花  赞美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