绀海掣微云,金井暮凉,梧韵风急。
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江汜冷、冰绡乍洗,素娥堪,菱花再拭。
影留人去,忍向夜深,帘户照陈迹。
竹房苔径小,对日暮、数尽烟碧。
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
二十五、声声秋点,梦不认、屏山路窄。
醉魂幽扬,满地桂阴无人惜。
背景
此词作于公元1244年中秋。甲辰年即公元1244年(南宋理宗淳祐四年),根据夏承焘《吴梦窗系年》,当时词人四十五岁,尚在苏州。甲辰年是苏姬离去之年,苏姬去后五月为中秋,故有“影留人去”之语。
注释
急:一本作“息”。汜:一本作“妃”。忺:一本作“欢”。
泾:一本作“轻”。
赏析
“绀海”三句,状中秋节的天气。言傍晚时分,天青色的空中飘飞着几朵白云,很快天色转暗,夜暮中飒飒秋风吹落下井边的桐叶。此所谓“一叶落而知秋至”也。“何处”两句,想象语。此处是说:时在中秋,不知道哪一处楼阁造得最高,能最先被圆月的亮光照到?“江汜冷”三句,写月光。“汜”,即泛;“悰”,快乐也。此言月光照耀得江水像刚清洗过的绡帛一样泛出阵阵冷意,月中嫦娥在中秋佳节也倍觉高兴,将那圆月一再拭拂,使它一尘不染,光照寰宇。“影留”三句,承上启下,转入己的伤别离。此言天上月儿圆,而地上却人分离。惟剩下室中的遗迹尚在。所以圆月虽明亮,可是词人却不愿看到这深夜的明月光从帘隙中透射进来,以免使他看到室中离人的遗物更添悲伤。至末三句,天上地下适成鲜明对比,使人更是倍觉同情词人之生别离。
“竹房”两句,述孤寂。言词人孤身一人在竹屋中深居简出,所以室外的小径,因为无人走动也长出了苔藓。黄昏日斜,独居无聊,惟有仰望碧天,机械地数着朵朵烟霞,打发这无聊的时光。“露蓼”两句,忆年轻时。言词人年轻时候与伊人(即上片“人去”之离人)曾在灵岩山前的采香泾畔相遇,互相认识。“二十五”两句承前,写今之梦境依稀。“二十五”,可解为过去的二十五年时间。词人今年四十五岁,二十五年前刚是二十岁,与上句“年时”(即年轻时候)相吻合。词人说:二十五年过去了,现在我在梦境中已认不清那条两人曾经走过的“屏山”小径了。“醉魂”两句,言己之醉醒两朦胧矣。此言己在过节时,喝得大醉入梦,所以梦中无法认清小径通向哪里,醒后仍醉意熏熏,连满地的桂花都毫不爱惜的践踏过去。
猜您喜欢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鹭老秋丝,苹愁暮雪,鬓那不白。
倒柳移栽,如今暗溪碧。
乌衣细语,伤绊惹、茸红曾约。
南陌。
前度刘郎,寻流花踪迹。
朱楼水侧。
雪面波光,汀莲沁颜色。
当时醉近绣箔,夜吟寂。
三十六矶重到,清梦冷云南北。
买钓舟溪上,庆有烟蓑相识。
霓节飞琼,鸾驾弄玉,杳隔平云弱水。
倩皓鹤传书,卫姨呼起。
莫待粉河凝晓,趁夜月、瑶笙飞环佩。
正蹇驴吟影,茶烟灶冷,酒亭门闭。
歌丽。
泛碧蚁。
放绣帘半钩,宝台临砌。
要须借东君,灞陵春意。
晓梦先迷楚蝶,早风戾、重寒侵罗被。
还怕掩、深院梨花,又作故人清泪。
分类: 雪
落叶霞翻,败窗风咽,暮色凄凉深院。
瘦不关秋,泪缘轻别,情消鬓霜千点。
怅翠冷搔头燕,那能语恩怨。
紫箫远。
记桃根、向随春渡,愁未洗、铅水又将恨染。
粉缟涩离箱,忍重拈、灯夜裁翦。
望极蓝桥,彩云飞、罗扇歌断。
料莺笼玉锁,梦里隔花时见。
西风来劝凉云去,天东放开金镜。
照野霜凝,入河桂湿,一一冰壶相映。
殊方路永。
更分破秋光,尽成悲镜。
有客踌躇,古庭空自吊孤影。
江南朋旧在许,也能怜天际,诗思谁领?
梦断刀头,书开虿尾,别有相思随定。
忧心耿耿。
对风鹊残枝,露蛩荒井。
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