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江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
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滴衣。
译文
巴东三峡中山峦一重又一重,阳台山旁是碧绿峭拔的十二峰。
荆王射猎时正逢巫山雨意云浓,夜卧高山之上梦见了巫山神女。
云霞、彩虹和微雨湿了神女艳姿,月明星稀神女化作行云在峡中飞逝。
极目远望、再也不见神女芳影,听到峡中猿猴声声悲鸣,不觉令人泪落打湿了衣裳。
注释
巴江:水名。这里指鄂西、川东的长江。上峡:高峡。阳台:今重庆巫山县高都山,传为《高唐赋》所写楚王、神女相会之阳台。实为后人附会。十二峰:巫山群峰陡峭,著名的有十二峰,峰名说法不一。
荆王:楚王。荆:春秋时楚国的旧称。暮雨:指神女。高丘:泛指高山。
轻红流烟:淡红色的飘动的云气。湿艳姿:沾湿的美丽姿容。明星稀:星星稀少,指破晓时分。
目极:极目远望。魂断:销魂神往。
赏析
“巴江上峡重复重”,诗中明显有一舟行之旅人的影子。沿江上溯,入峡后山重水复,屡经曲折,于是目击了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诸峰“碧丛丛,高插天”(李贺《巫山高》),“碧峭”二字是能尽传其态的。十二峰中,最为奇峭,也最令人神往的,便是那云烟缭绕、变幻阴晴的神女峰。而“阳台”就在峰的南面。神女峰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峰势奇峭,毋宁说来自那“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的巫山神女的动人传说。次句点出“阳台”二字,兼有启下的功用。经过巫峡,谁都会想起那个古老的神话,但没有什么比“但飞萧萧雨”的天气更能使人沉浸于那本有“朝云暮雨”情节的故事情境中去的。所以紧接着写到楚王梦遇神女之事:“”本来,在宋玉赋中,楚王是游云梦、宿高唐(在湖南云梦泽一带)而梦遇神女的。而“高丘”是神女居处(《高唐赋》神女自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却并非笔误,乃是诗人凭借想象,把楚王出猎地点移到巫山附近,梦遇之处由高唐换成神女居处的高丘,便使全诗情节更为集中。这里,上峡舟行逢雨与楚王畋猎逢雨,在诗境中交织成一片,冥想着的诗人也与故事中的楚王神合了。以下所写既是楚王梦中所见之神女,同时又是诗人想象中的神女。诗写这段传说,意不在楚王,而在通过楚王之梦来写神女。
关于“阳台神女”的描写应该是《巫山曲》的画龙点睛处。“主笔有差,余笔皆败。”(刘熙载《艺概·书概》)而要写好这一笔是十分困难的。其所以难,不仅在于巫山神女乃人人眼中所未见,而更在于这个传说“人物”乃人人心中所早有。这位神女绝不同于一般神女,写得是否神似,读者是感觉得到的。而孟郊此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写好了这一笔。诗人是紧紧抓住“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高唐赋》)的绝妙好辞来进行艺术构思的。
神女出场是以“暮雨”的形式:“轻红流烟湿艳姿”,神女的离去是以“朝云”的形式:“行云飞去明星稀”。她既具有一般神女的特点,轻盈飘渺,在飞花落红与缭绕的云烟中微呈“艳姿”;又具有一般神女所无的特点,她带着晶莹湿润的水光,一忽儿又化成一团霞气,这正是雨、云的特征。因而“这一位”也就不同于别的神女了。诗中这精彩的一笔,如同为读者心中早已隐约存在的神女撩开了面纱,使之眉目宛然,光艳照人。这里同时还创造出一种若晦若明、迷离恍惝的神秘气氛,虽然没有任何叙事成分,却能使读者联想到《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及“暗然而暝,忽不知处”等等描写,觉有无限情事在不言中。
随着“行云飞去”,明星渐稀,这浪漫的一幕在诗人眼前慢慢消散了。于是一种惆怅若失之感向他袭来,“目极魂断望不见”就写出其如痴如醉的感觉,与《神女赋》结尾颇为神似(那里,楚王“情独私怀,谁者可语,惆怅垂涕,求之至曙”)。最后化用古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结。峡中羁旅的愁怀与故事凄艳的结尾及峡中迷离景象打成一片,咀嚼无穷。
全诗把峡中景色、神话传说及古代谚语熔于一炉,写出了作者在古峡行舟时的一段特殊感受。其风格幽峭奇艳。语言凝练优美,意境奇幻幽艳,余味无穷。
楚宫夜半旌旗动,晓逐君王猎云梦。
君王醉挽金仆姑,笑射双雕落飞鞚。
霜风猎猎吹白羽,狨鞍下时日未午。
天上台高翠被寒,雨湿烟霏梦神女。
行云飞去不可留,却望阳台无处所。
魂凝睇远烟凄迷,猿啼巫峡东复西。
江边猎火一万炬,貂裘醉拥君王归。
章华千门复万户,侍女焚香迎辇步。
君心谁能念旧恩,忍泪悲啼不成语。
愿寿君王一万年,常向阳台梦云雨。
猜您喜欢
莫以手中琼,言邀世上名。
莫以山中迹,久向人间行。
松柏有霜操,风泉无俗声。
应怜枯朽质,惊此别离情。
昔多相与笑,今谁相与哀。
峡哀哭幽魂,噭噭风吹来。
堕魄抱空月,出没难自裁。
齑粉一闪间,春涛百丈雷。
峡水声不平,碧沲牵清洄。
沙棱箭箭急,波齿龂龂开。
呀彼无底吮,待此不测灾。
谷号相喷激,石怒争旋回。
古醉有复乡,今缧多为能。
字孤徒仿佛,衔雪犹惊猜。
薄俗少直肠,交结须横财。
黄金买相吊,幽泣无馀漼.
我有古心意,为君空摧颓。
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
石剑相劈斫,石波怒蛟虬。
花木叠宿春,风飙凝古秋。
幽怪窟穴语,飞闻肸蚃流。
沉哀日已深,衔诉将何求。
三峡一线天,三峡万绳泉。
上仄碎日月,下掣狂漪涟。
破魂一两点,凝幽数百年。
峡晖不停午,峡险多饥涎。
树根锁枯棺,孤骨袅袅悬。
树枝哭霜栖,哀韵杳杳鲜。
逐客零落肠,到此汤火煎。
性命如纺绩,道路随索缘。
奠泪吊波灵,波灵将闪然。
峡乱鸣清磬,产石为鲜鳞。
喷为腥雨涎,吹作黑井身。
怪光闪众异,饿剑唯待人。
老肠未曾饱,古齿崭岩嗔。
嚼齿三峡泉,三峡声龂龂。
峡螭老解语,百丈潭底闻。
毒波为计校,饮血养子孙。
既非皋陶吏,空食沉狱魂。
潜怪何幽幽,魄说徒云云。
峡听哀哭泉,峡吊鳏寡猿。
峡声非人声,剑水相劈翻。
斯谁士诸谢,奏此沉苦言。
谗人峡虬心,渴罪呀然浔。
所食无直肠,所语饶枭音。
石齿嚼百泉,石风号千琴。
幽哀莫能远,分雪何由寻。
月魄高卓卓,峡窟清沉沉。
衔诉何时明,抱痛已不禁。
犀飞空波涛,裂石千嶔岑。
峡棱剸日月,日月多摧辉。
物皆斜仄生,鸟亦斜仄飞。
潜石齿相锁,沉魂招莫归。
恍惚清泉甲,斑斓碧石衣。
饿咽潺湲号,涎似泓浤肥。
峡青不可游,腥草生微微。
峡景滑易堕,峡花怪非春。
红光根潜涎,碧雨飞沃津。
巴谷蛟螭心,巴乡魍魉亲。
啖生不问贤,至死独养身。
腥语信者谁,拗歌欢非真。
仄田无异稼,毒水多狞鳞。
异类不可友,峡哀哀难伸。
峡水剑戟狞,峡舟霹雳翔。
因依虺蜴手,起坐风雨忙。
峡旅多窜官,峡氓多非良。
滑心不可求,滑习积已长。
漠漠涎雾起,龂龂涎水光。
渴贤如之何,忽在水中央。
枭鸱作人语,蛟虬吸水波。
能于白日间,谄欲晴风和。
骇智蹶众命,蕴腥布深萝。
齿泉无底贫,锯涎在处多。
仄树鸟不巢,踔ez猿相过。
峡哀不可听,峡怨其奈何。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是说也,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此世所以不传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有时云与高峰匹,不放松峦历历。
望里依岩附壁,一样黏天碧。
有时峰与晴云敌,不许露珠轻滴。
别是娇酣颜色,浓淡随伊力。
寄泣须寄黄河泉,此中怨声流彻天。
愁人独有夜灯见,一纸乡书泪滴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