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馀阴。
译文
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它曲曲折折穿过稀疏的竹林。
竹子从笋箨中迸发苦节,青皮环抱空虚的竹心。
俯身看桥下细细的溪流,抬头听山间萧萧的竹韵。
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在嘲哳乱鸣。
料想苦竹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休憩提供了绿荫。
注释
危桥:高桥。属:连接。幽径:幽深的小路。
迸:裂,开。箨:竹笋上一层一层的皮,即笋壳。筠:竹皮。虚心:空心。
瞰:望,俯视,向下看。聆:听。吟:成调的声音。
差池:参差不齐。嘲哳:亦作“啁哳”,形容声音杂乱细碎。
谅:料想,实在。要津:重要的渡口,隐喻重要的职位。
赏析
本诗更象一首咏物诗,它描写的是苦竹间的桥,而且表面上是写桥,实则重点是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而已。苦竹,楚地湘南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带有贬意。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有机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竹”“虚心”的竹。诗的结构与组诗一致,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远远的桥与幽幽的小路相连接,它缭绕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充分运用诗的想象,似乎看见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轻轻的筠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绢绢细流,抬头可以听到萧萧的竹声。烟雾蒸腾中阳光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看,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太阳,近处的鸟鸣,一一入画,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象鸟一样自由飞翔,投入她的怀抱,只能与“囚徒为朋”,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表。最后抒发感概“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伐,正好给我们的栖息提供了荫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重要的渡口,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柳宗元选集》)诗除了咏苦竹桥之外,还写到竹林、小径、溪流、竹韵、落日、鸟鸣,故自然属于山水诗。
猜您喜欢
发春念长违,中夏欣再睹。
是时植物秀,杳若临悬圃。
歊阳讶垂冰,白日惊雷雨。
笙簧潭际起,鹳鹤云间舞。
古苔凝青枝,阴草湿翠羽。
蔽空素彩列,激浪寒光聚。
的皪沉珠渊,锵鸣捐佩浦。
幽岩画屏倚,新月玉钩吐。
夜凉星满川,忽疑眠洞府。
燕有黄金台,远致望诸君。
嗛嗛事强怨,三岁有奇勋。
悠哉辟疆理,东海漫浮云。
宁知世情异,嘉谷坐熇焚。
致令委金石,谁顾蠢蠕群。
风波欻潜构,遗恨意纷纭。
岂不善图后,交私非所闻。
为忠不顾内,晏子亦垂文。
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玉纤风透秋痕。
凉与素怀分。
乘鸾归后,生绡净翦,一片冰云。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
水清月冷,香消影瘦,人立黄昏。
分类: 咏物
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朝为王母使,暮归三危山。
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
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
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