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势浑如掠水飞,渔罾绝壁挂清晖。
俯江亭上何人坐?
看我扁舟望翠微。
背景
此诗作于乾隆八年癸亥。这年秋,诗人客居扬州,与友人方士庶、闵贞等游南京,于归途舟中经燕子矶下,作诗写景。
译文
燕子矶山石形状如同燕子一样掠水飞行,悬崖绝壁上的渔罾在阳光照射下似乎挂着清辉。
在俯江亭上坐着的是谁?在看我驾着一叶扁舟仰望苍翠的山峰。
注释
燕子矶(jī):在南京北郊观音山上,突出江中,形如燕子,故名。渔罾:渔网。清晖:明净的光辉、光泽。喻指月光。
俯江亭:燕子矶上的亭子。翠微:青翠幽深处,常代指山。
赏析
厉鹗为诗学宋,而自成一家,主盟江南坛坫凡数十年,为‘‘浙派’’诗的领袖。《四库提要》说他的诗“吐属闲雅,有修洁白喜之致”,从这首《归舟江行望燕子矾作》可见一斑。
矶上有俯江亭,若登之远眺,则“白云扫空,晴波漾碧,西眺荆楚,东望海门”。“春夏水涨,浪涛轰鸣于足下”,正是“吴头楚尾”的险要处,景观阔大,历来为骚人墨客乐于壮游或慷慨之吟的金陵名胜之一。正如王士模《登燕子矶绝顶作》所云:“岷涛万里望中收”,此种景象,“前人之述备矣”。厉氏未作老调重弹,而是以一叶扁舟,凌万顷波涛,于眺望之际,搜寻妙趣,着重刻画了燕子矶的生动形象,抒写了另一种闲淡清远的情怀。既独辟新境,又不失诗人的本色。这种在主体真诚的基础上的精思独创,比起那些故作豪语而落入窠臼的“率多巨制”(清吴应和语)的东西来,这一曲小诗,在艺术的品格上要高点。
诗的头两句是写景,形象十分鲜明,生动,用语极有锤炼功夫。同样将石矶视作飞燕,但诗人已不是重复“形如”的老生常谈,而是“势如”的生动刻画,“掠”字就用得极为准确而传神。明张岱《陶庵梦忆》卷二“燕子矶”条说:“坐亭上,看水江澈冽,舟下如箭”,可知这里水流的迅疾。从“舟下如箭”的激流中望屹然不动的石矶,一种事物相对原理所造成的主观感觉,英有比用“掠水飞”来形容它更恰当的了。而绝壁上挂满水珠的鱼网,在日光中闪耀着一片清晖,这是一幅何其优美悦目的《江上鱼罾图》。“挂”字用得很贴切,与“掠”字相映成趣,别有一种闲畅的情调。
全诗构思精致而巧妙,关键在一“望”字。这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以“望”作为线索把开阔的视野中,诸如石矶、绝壁、鱼罾、清晖、俯江亭、翠微等景物,“散钱”般贯穿起来,构成了以燕子矶为主景的有机整体,画意盎然;其二是以望中之望的精妙构思,表达了一种主客同一的闲情理趣。“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使人想起李白的名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厉诗似乎还别有一种情致和神韵。我看他。他看我。他看我看他,我看他看我,这四层意思用散文的语言来说太哕嗦了,诗则通过“望”字熔铸于“十四字中”。且以疑问的语句出之,似求有答而又不必作答,流露了一种意在有意无意之间的雅趣,余味悠然。
“望”在这两层意思的表现手法上是一明一暗,一藏一露,前三旬写望中之景而“望”字藏。第四句则“望”字露,读起来使人仿佛获得了一个具体的审美视角,有身临其境之感。
猜您喜欢
风蒲低暑。
见白羽带波,翻翻还住。
阑影摇人,簟文生梦,梦入藕花深处。
閒笑泛湖伯越,閒笑啼湘怀楚。
晚凉外,动忘机一曲,悠然琴趣。
休去寻钓艇,重理旧盟,草合垂虹路。
倚扇开襟,调冰脍玉,不问是谁宾主。
三十六梯明月,三十六陂秋雨。
戏招手,认青天片雪,飞来诗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草树一作:草木)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鬓点吴盐。
十年来去,苧剪征衫。
千里莺花,几重烟水,一片云帆。
乡园试话情忺。
有黛染、明湖镜奁。
佛土茶香,渔村莼滑,好个江南。
枯坐幽窗,赚轻梦破时,惊响荷扇。
正浓绿墙头,金丸堪荐。
想到一犁江上暝,愁将入吴云远。
淙潺遍。
吹笛夜船,灯影遥颤。
深院。
残寒犹恋。
漫妨他燕乳,帘暗慵卷。
奈扫壁看题,蜗偷银篆。
依约红绡香润句,袜罗应伫沿阶藓。
风微便。
楼前镜波深浅。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