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微雨

元代 · 何中

一天微雨湿芳尘,红绿相依几聚春。
家在海棠花下住,伤心长是未归人。

微雨

唐代 · 吴融

天青织未遍,风急舞难成。
粉重低飞蝶,黄沈不语莺。
自随春霭乱,还放夕阳明。
惆怅池塘上,荷珠点点倾。

微雨

唐代 · 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分类: 咏物  写雨 

李商隐: 咏物  写雨 

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当年李商隐参加进士科考初试失败,在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府担任巡官,一场雨后写下此诗。

参考资料:
1、马 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李商隐.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47

译文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

林霭:林中的云气。霭,雾气。稍:渐渐。共:与,跟。
迥:远。一作“逼”。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赏析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微雨

宋代 · 韩淲

云间度微雨,沾洒草木净。
披衣未盥栉,失却体中病。
屋角鸠鸣阴,是亦彼情性。
今我睡既醒,岂不有孤咏。

微雨

宋代 · 杨万里

要知微雨密还疏,空里看来直是无。
不被波间三两点,阿谁见破妙工夫。

微雨

宋代 · 洪迈

端居身百忧,况乃贫病俱。
天公颇相爱,相爱雨我蔬。
药区晓晴新,日薄生意苏。
卫生固未必,一饱行可图。
故园天一涯,茆荆谁为锄。
峥嵘岁云晚,此念当何如。

微雨

宋代 · 陆游

晡後气殊浊,黄昏月尚明。
忽吹微雨过,便觉小寒生。
树杪雀初定,草根虫已鸣。
呼童取半臂,吾欲傍阶行。

微雨

明代 · 郑廷鹄

云度青山雨,霏霏送弱丝。
逐风轻柳絮,舞槛湿花枝。
海燕春巢早,城乌夜宿迟。
客愁不自整,相对草离离。

微雨

明代 · 屈大均

微雨井泉发,闺人汲未劳。
水寒方有气,山暖欲生膏。
猎火乾逾起,炊烟湿不高。
野夫尊草服,相见只江皋。

微雨

清代 · 丘逢甲

微雨轻云扫墓天,东风消息又经年。
棠梨花发千林雪,独对春山意惘然。

猜您喜欢

春日书怀二首 其一

元代 · 何中

墙东绿阴好,稍觉朝日迟。
人间事轮囷,我枕聊复攲。
开扉览晓色,万端集两眉。
风狂忽倒人,迎立爱其吹。
掠我径西去,花影□逶迤。
微吟视青天,一笑聊自持。
相如不妨慢,长康政须痴。

朱方偶作

元代 · 何中

雪馀春水生,日上暖云泮。
杳霭松林中,柴扉起樵爨。
新妆携童稚,邻曲欣年换。
坎坎村鼓鸣,沙头酒声乱。
江西田家乐,丰岁尤盛观。
山市溪桥春,还多看灯伴。

秋怀

元代 · 何中

采采蘋花可佩香,依依橘柚未全黄。
人行塞北非征戍,雁过江南有稻粱。
短笛疏钟来别浦,乱鸦飞鹜共斜阳。
西风扰扰知何似,看见黄花满地霜。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