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萧索。
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
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
年年孤负黄花约。
黄花约。
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译文
秋天的景象萧索,西风凄厉,使梧桐落尽叶子,又送来了几声新燕的鸣叫声,几声稀疏的号角声。
秋景秋声都那么悲凉,促动游子思归的心。四处漂泊,又加上离愁时时压着心头。当初分别时曾相约在秋天菊花盛开时重逢,然而年年辜负了这约会的日期,无法相见。遥想在那深深的庭院里、重重的帘幕内,对方一定不知怎样地在忍受着这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寂寞。
注释
孤负:辜负。黄花:菊花。
赏析
这首词写游子的伤秋怀人之情。首句写出了独处孤旅,双在秋风叶落之时萦绕于游子心中的渴求温暖的呼唤,为古今诗词的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的定下了萧杀的基调。接着便展开具体描绘。“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离人的愁绪,更何况此时此刻已不是黄叶方飘的初秋,而是“梧桐落尽”的深秋呢?词人于“西风”下着一“恶”字,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然而“西风”之“恶”还不止于落尽梧桐而已,作者巧借此调叠句之格,在强调“西风恶”三字后,又引出“数声新雁,数声残角”,幽咽凄厉,声声扣击着游子的心扉。这样,整个上片写出了一派浓重的秋意,为下文写游子的愁绪渲染了氛围。梧桐叶落、西风、雁声等意象的描写,为下阙游子的孤寂之情的抒发,奠定了基调。“离愁不管人飘泊”。离愁,本是游子心中所生,这里却将它拟人化,“离愁”完全不顾及游子四处飘泊的痛苦处境,久久不去,折磨着人的心灵。“不管”二字,包含着多少无可奈何之情!“年年孤负黄花约”,游子的离愁如此难以排遣,原来更有着期约难践的歉疚。想当初,临别这际,自己与恋人相约在菊花开放的的秋天重逢。可是,花开几度,人别数载,事与愿违,年年负约,每念及此,怎不令人肝肠寸断!紧接着,作者又用叠句将笔触伸向天边,从恋人的角度写情。有味的是,作者只是描写了她的居处:“几重庭院,几重帘幕”。然后,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那深深庭院里、重重帘幕中的人儿是怎样忍受着相思的煎熬和独处的孤寂,年复一年地翘首盼望游子归来,已是不言而喻了。总之,此篇以直笔写游子离愁,以墨写闺人之幽怨,两地相思,一种情愫,在萧杀秋景的环境中,更显得深挚动人。
猜您喜欢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
醉把茱萸仔细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策飘飘胜著鞭。
携壶与客洗愁颜。
兴到为君拼剧饮。
狂甚。
论诗说剑口澜翻。
画烛烧残花影褪。
长鲸要使百川干。
醉处不知谁氏子。
只记。
开窗临水便迎山。
问讯梅梢,小春近也,花应渐开。
记华堂此日,红牙丝竹,欢声昨夜,翠玉樽罍。
雾节童童,金旓曳曳,人自阆风玄圃来。
嬉游处,任沧波变陆,劫火成灰。
行天看取龙媒。
笑卫霍当年如此哉。
有笔头文字,何妨挥洒,胸中兵甲,解洗氛埃。
见说君王,防秋才了,便著芝泥封诏催。
功名事,付孱颜燕石,突兀云台。
云暗山昏,西风撼、一天悲雨。
隐君问、短墙修竹,故园何处。
九月江南无雁到,素书封了谁传与。
待从头、拼却把心宽,还如故。
吴姬唱,燕姬舞。
持玉斝,温琼醑。
怅人生欢会,一年几许。
莫上小楼高处望,楼前诘曲来时路。
便直须、匹马两苍头,东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