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

请使用空格隔开作者和分类,比如:李白 写景

戕竹记

宋代 · 欧阳修

洛最多竹,樊圃棋错。
包箨榯笋之赢,岁尚十数万缗,坐安侯利,宁肯为渭川下。
然其治水庸,任土物,简历芟养,率须谨严。
家必有小斋闲馆在亏蔽间,宾欲赏,辄腰舆以入,不问辟疆,恬无怪让也。
以是名其俗,为好事。
  壬申之秋,人吏率持镰斧,亡公私谁何,且戕且桴,不竭不止。
守都出令:有敢隐一毫为私,不与公上急病,服王官为慢,齿王民为悖。
如是累日,地榛园秃,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
  噫!
古者伐山林,纳材苇,惟是地物之美,必登王府,以经于用。
不供谓之畔废,不时谓之暴殄。
今土宇广斥,赋入委叠;上益笃俭,非有广居盛囿之侈。
县官材用,顾不衍溢朽蠹,而一有非常,敛取无艺。
意者营饰像庙过差乎!
《书》不云:“不作无益害有益。“
又曰:“君子节用而爱人。“
天子有司所当朝夕谋虑,守官与道,不可以忽也。
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

分类: 文言文  叙事  抒怀  愤懑 

欧阳修: 文言文  叙事  抒怀  愤懑 

背景

《戕竹记》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当时欧阳修在洛阳任西京留守推官。当年八月,开封内廷火灾,烧毁了崇德、长春、滋福等八殿。宰相吕夷简负责修葺工作,洛阳的竹林遂为之洗劫一空。欧阳修对这种不问实际需要而横征暴敛的做法十分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参考资料:
1、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207-1209

译文

洛阳最多的是竹子,竹园星罗棋布。光是竹笋、竹竿的盈利,每年就不下十余万缗钱,等于坐得千户侯的利禄,其收入不在富庶的渭川流域之下。但是,竹园里打堰灌水,养土施肥,育苗选材,修剪培养等工作,都必须严谨细致,认真从事。在竹林深处的空地上,家家有精巧雅致的亭舍,客人要想游赏,都可以坐小轿,径直而人,不必事先征得主人的同意,主人亦不在意,对此不会感到奇怪和发出责难。因此,洛阳种竹赏竹的风俗也出名了,都把它当作一件好事。
  壬申年秋天,官府纷纷率人拿着镰刀斧头,不论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竹林的主人是谁,一律砍伐,不伐尽不止。西京留守发出严令:敢隐瞒丝毫的即为私藏,将按照不服从官家急需治罪,当官的被看作是对朝廷的怠惰不敬,当百姓的则被看作是叛逆不道。这样一来,数日以后,土地荒芜了,竹园光秃了。老百姓的脸上却看不到一点吝惜的神情,由此可知,洛阳的百姓是急供朝廷所需的。
  唉,古时砍伐山木,交纳木材芦苇,只是把地产的好东西,送到官府,以准备充当一定的用途。不供给就叫做叛逆犯上,不按时令砍伐征收,就叫做随意糟蹋。现在大宋王朝疆域广大,赋税收入积聚众多;皇上更是一心一意地节俭,并没有大兴宫室、盛设园圃的奢侈之心。官府中积累的材料物资,无不是余裕漫溢,甚至于都被蠹蚀腐朽了。可是,一遇到意外之事,却又没有限度的搜敛刮取,也许是塑像修庙超过了限度吧!古书上不是说过:“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吗?”还说过:“君子应当节约用度,爱惜人民。”皇上和各部门的官吏们应当每天早晚都要考虑到这些,坚守职责的道义,千万不可忽视。以此类推而扩展开来,伐竹则如同是一桩小事了。

注释

戕(qiāng):砍伐。樊圃:竹园。棋错:星罗棋布,多的意思。箨:包着的竹笋的皮。榯笋:竖立的竹笋。榯,直立。缗:原指穿铜钱用的绳子,这里指用绳子穿连成串的铜钱,每缗一千文,即一贯钱。渭川:指渭水流域。庸:通“墉”,水堰。简历:选择。芟:删除,修剪。亏蔽:指竹林深处遮蔽的空地。腰舆:古代的一种便轿。辟疆:顾辟疆。这里代指竹园所有者。
  壬申:即北宋明道元年(年)。亡:通“无”,不论。桴:鼓槌,这里作动词用,指砍伐。守都:这里指河南府治洛阳的主管官,即西京留守。服王官:指做官的。慢:怠慢。齿王民:指做百姓的。悖:叛逆。榛:荒芜。
  畔废:叛逆。畔,通“叛”。暴殄:残害灭绝,任意糟蹋。土宇:土地和屋宅。广斥:广阔的盐碱地。此句意为宋朝疆域广大。委叠:积聚众多。县官:指政府、朝廷。古称天子所居之地为县,即王畿。无艺:没有限度。意者:推测之词。营饰:营造修建。征用材料的目的是修复宫殿。作者这里说营饰像庙,是委婉之词。过差:超过限度。守官与道:这里意谓坚守职责和道义。

赏析

文章从题前落笔,先写洛竹之利,养竹之艰,竹林之美,主人之好客,言简意赅,生动而具体地展现了洛阳竹林既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这就为“戕竹”——一场灾难的到来,作了有力的铺垫和反衬。
  第二段正面写“戕竹”。先点时间:“壬申之秋”,即明道元年秋天。接着就写大砍大伐。“人吏”四句,句式由长而短,由散而整,用辞斩截,音节急促,将“戕竹”的来势之猛,行动之快,渲染得令人难以喘息。“人吏”之所以有如此来头,原来是“守都”有令。如此层层邀功,个个卖力,不几天,“樊圃棋错”的竹林,便变成处处“地榛园秃”。而百姓却没有一丝吝惜之情流露于颜面,确实耐人寻味。再接下去就是表现百姓的可怜、可悲,因为他们不仅在物质上作了惨重而无益的牺牲,而且在感情上还遭到一番极大的欺骗和愚弄,则吏之可恨,自在言外。“下亡有啬色少见于颜间者,由是知其民之急上”,实在是意味深长的一笔。
  作者写过“戕竹”之后,引古证今,加以议论,这就是文章的最后一节。首先指出“伐山林,纳材苇”的目的是“以经于用”。在这个前提之下,地方“不供谓之畔废”,但是,官府若不按一定时间采伐聚敛,则“谓之暴殄”,更何况不“经于用”呢!宋朝疆域辽阔,年年赋敛之物积聚甚多,而仁宗亦无大建宫室园囿的奢侈之心,所以朝廷长期积压的各种材料,无不听其朽烂。但是尽管如此,只要有一点意外情况,还是一不问是否需要,需要多少;二不问时间是否合适,便打着“与公上急病”的旗号,层层加码,敛取无度,“不竭不止”,结果所取又超过所需,自然又是堆积腐烂。“《书》不云”两句,以正面的教诲之词,婉转而尖锐地批评了上述行为,恰恰是以“无益”于民之举(戕竹),害于民有益之物(洛竹),无“节用爱人”之心显而易见。由记事而评论,最后上升到为官之道。至此,事已记过,理也说透,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可作者又再加生发——“推类而广之,则竹事犹末”。奇峰突起,境界大开。原来“戕竹”一事,只不过是用以折射大千世界的一面小小的镜子。大千世界,古往今来,还有无数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戕竹”之事。点睛结穴,戛然而止,是所谓实处还虚。
  文章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了前叙后议的方式,前两段铺叙,笔力简明、清晰。由于第一段的美与第二段的丑的对照,则后一段议论,笔锋所向披靡,深刻地表现出美被丑破坏的痛心,从而滥砍滥伐竹子乃至推而广之的一系列害民之举皆令世人共讨之。作者虽然在议论时顾及到最高统治者,但言辞之中柔中有刚,谏中有刺,戕竹的危害性通过一番叙述与议论,则十分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他采取引用法,援引儒家经典《尚书》中的有关议论来增强自己文章的说服力,也是很有见地的。因为他的文章是给当朝皇帝和权贵们看的,作为当时地位卑微的作者来说,恐怕人微言轻,不若搬出祖训来,以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这也正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猜您喜欢

嵩山十二首·天门泉

宋代 · 欧阳修

烟霞天门深,灵泉吐岩侧。
云湿颢气寒,石老林腴碧。
长松暂休坐,一酌烦心涤。

弹琴效贾岛体

宋代 · 欧阳修

古人不可见,古人琴可弹。
弹为古曲声,如与古人言。
琴声虽可听,琴意谁能论。
横琴置床头,当午曝背眠。
梦见一丈夫,严严古衣冠。
登床取之坐,调作南风弦。
一奏风雨来,再鼓变云烟。
鸟兽尽嘤鸣,草木亦滋蕃。
乃知太古时,未远可追还。
方彼梦中乐,心知口难传。
既觉失其人,起坐涕丸澜。

楚人养狙

明代 · 刘基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箠焉。
众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
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
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
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
惟其昏而未觉也。
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分类: 文言文  故事  揭示  社会 

琅琊山六题·琅琊溪

宋代 ·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画舫斋记

宋代 · 欧阳修

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之居,而名曰画舫斋。
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
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
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
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
因以舟名焉。
  《周易》之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
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
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
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
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
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
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
赖天之惠,全活其生。
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
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
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
  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
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
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
  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
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
又因以置于壁。
  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

分类: 文言文  抒情  壮志难酬 

读李翱文

宋代 · 欧阳修

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
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
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
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
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
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删。
  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
愈尝有赋矣,不过羡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
此其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
若翱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成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
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必。
呜呼!
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哉?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
奈何今之人不忧也?
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
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景祐三年十月十七日,欧阳修书。

分类: 文言文  抒怀  愤懑 

热门搜索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精选 高中文言文 初中古诗 小学生必背古诗

朝代

先秦 两汉 魏晋 南北朝 隋代 唐代

五代 宋代 金朝 元代 明代 清代 近现代

类型

写景 思乡 离别 励志 抒情 爱国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田园 爱情
查看更多...

作者

李白 杜甫 苏轼 辛弃疾 白居易 陆游

王世贞 黄庭坚 王安石 苏辙 柳宗元
查看更多...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