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分类: 唐诗三百首 初中古诗 爱国 战争 忧国忧民 早教 最美
杜甫: 唐诗三百首 初中古诗 爱国 战争 忧国忧民 早教 最美
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搔:用手指轻轻的抓。浑:简直。欲:想,要,就要。胜:经受,承受。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断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儿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书该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书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极无聊赖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春海镜长天,青郊丽上年。
林光虚霁晓,山翠薄晴烟。
气暖禽声变,风恬草色鲜。
散襟披石磴,韶景自深怜。
莫问华簪发已斑,归心满目是青山。
独上层城倚危槛,柳营春尽马嘶闲。
天地回春律,山川扫积阴。
波光迎日动,柳色向人深。
沾洒忧时泪,飞腾灭虏心。
人扶上危榭,未废一长吟。
春深酒熟溪桥鼓,午过斋闻野寺钟。
花不知名香自永,倚风临水为谁容。
春事今如此,凭高兴未阑。
半帘疏雨过,一院落花閒。
草色迷幽迳,禽声出晚山。
东风能育物,不改鬓毛斑。
暖日晴薰草,清淮阔浸天。
地卑连远水,城废入春田。
目极风灯外,愁悬泪脸边。
人生苦多感,花柳自年年。
东风吹水岂容平,小雨催花却易晴。
旅燕欲来春社近,故人何处晚山横。
不才媿忝诸侯客,苦思难攻五字城。
芳草满庭无一事,竹间幽鸟变新声。
回雁高飞隔上林,春城凝望欲沾襟。
黄尘趋走馀孤剑,白首遭逢祇寸心。
淮海莺花初烂熳,长安车骑几升沉。
章华远道非游豫,早事春田下玉音。
芳草萋迷一径斜,澹烟疏雨噪新鸦。
城南春色浓于酒,醉杀千林桃杏花。
春光一去不重来,日日登山望九垓。
岸虎水龙俱寂寞,高皇弓剑几时回。
闻道春可怜,春今竟何许。
石竹万家烟,海棠三月雨。
荏苒青春望,栖迟白日歌。
柳随愁共结,花与泪同多。
异域犹戎马,吾生只薜萝。
萋萋春草色,依旧满山河。
霖雨发初霁,孤云湿犹飞。
遥峰浮积翠,水际涵轻晖。
悠然恣所适,采采新蕨薇。
岂无同心人,形迹与我违。
春风自骀宕,日暮吹萝衣。
杖藜到处立苍茫,两脚青山老法幢。
飞去白云何处住,一蓑烟雨下吴江。
寒食萧条野望阴,一枝筇竹日行吟。
出尘笑我烟霞骨,逝水还谁日月心。
薇蕨长时知雨足,鹧鸪啼处怨山深。
连年烽火何尝息,残烧而今尚满林。
东海膏腴地,今年剧战侵。
弭兵诸将责,宽赋圣人心。
鱼戏春云湿,鼍鸣海气深。
裹疮怜战马,踯躅亦哀吟。
高楼眺平楚,江树何沈沈。
茅屋互鳞比,烟霭一以深。
青骢识归路,黄鹂弄好音。
朅来写怀抱,举目悲登临。
蘅芜渺天末,桃李乱云浔。
韶华易逝羽,奄忽不可寻。
俯仰感今昔,悠悠千古心。
回首妆台畔,花落罥瑶琴。
天涯登眺泪,滴滴堕清笳。
雪汨峰头树,春迟塞上花。
滞辽归雁少,望越暮云赊。
心境同庄舄,哀吟为丧家。
雾气连穷海,军声动九圻。
花香馀佛塔,草色上戎衣。
白屋蟏蛸在,黄昏蝙蝠飞。
登山愁极目,林卧掩风扉。
猜您喜欢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乱后谁归得,他乡胜故乡。
直为心厄苦,久念与存亡。
汝书犹在壁,汝妾已辞房。
旧犬知愁恨,垂头傍我床。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顷间。
喜无多屋宇,幸不碍云山。
御夹侵寒气,尝新破旅颜。
红鲜终日有,玉粒未吾悭。
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
谁云滑易饱,老藉软俱匀。
种幸房州熟,苗同伊阙春。
无劳映渠碗,自有色如银。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惜取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花开一作: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