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忙之际一闲身,更有高眠可诧君。
春入四支浓似酒,风吹孤梦乱如云。
诸生弦诵何妨静,满席图书不废勤。
向晚欠伸徐出户,落花帘外自纷纷。
背景
这首诗具体的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大约是作者经吕公著推荐,初入仕任秘书丞集贤校理之时所作。写在明媚和煦的春天昼眠的生活小事,并将诗送给一位叫郑梦锡的友人,以抒发仕途不如意的情怀。
译文
我是百忙之中的一个闲人,更有高眠可使你诧异吃惊。
春光侵入四肢,胜过频频将美酒畅饮,风儿吹醒我的午梦,梦境飘忽纷乱有如流云。
学生的读书声不妨碍环境幽静,图书满席表明我不忘辛勤。
黄昏时打着呵欠缓步出门,见帘外红花自管自飞落纷纷。
注释
梦锡:姓氏与生平未详,孔平仲有诗称梦锡节推,其官职为节度推官。可诧君:可使君诧。
四支:四肢。浓似酒:像喝醉酒一样手脚绵软。
诸生:集贤院的学生。弦诵:泛指朗读诗书。
向:临近。
赏析
这首诗起句交代诗人昼眠的原因。在“百忙之际”,摆脱世务,“偷得浮生半日闲”,使朋友感到惊诧不已。虽然诗人没有进一步交代导致自己闲暇的原因,但他如果身居朝廷要职,是不会如此的。个中隐约透出了他仕途不得意的心情。
“春入四支浓似酒”写昼眠前的感觉。在暖融融的阳春季节,人会感到手脚软绵绵的,就像喝醉了酒一样。用“入”字来形容春意沁人肺腑,十分妥贴。“风吹孤梦乱如云”,是回忆昼眠中的情景。“孤梦”,说明这一觉睡得香甜安稳,连梦都被春风吹乱,如天上飘浮的白云,理不出头绪。其实,从作者这种连梦境都不愿如实透露的写法中,可以见出他深埋在心底的某种苦衷的端倪。
颈联是叙事。“诸生”指集贤院的学生,他们趁着大好春光正在朗朗读书。而作者自有定力,在弦诵声中照样能集中心思,不废勤读。他是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进士及第后,经吕公著推荐才得到这个小官职的,对这个不能尽其才的职位虽有所不满,但仍忠于职守,有时还可忙里偷闲。
最后两句写作者昼眠后的情景。打个呵欠,伸伸懒腰,掀帘下阶,徐步出门。这才发现天色已近傍晚,风儿正吹着落花,满院飘洒。昼眠后的诗人怡然自得地欣赏着这黄昏时节的景色,表面上悠闲自在。实则从诗人对“自纷纷”的落花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他无可奈何的情绪。花开花落,只能顺应节气,任其自然;人的升降荣辱,亦命中注定,不必强求,应泰然处之。这种对人生的态度不算是积极的,但作者也只能如此了。
这首诗虽是作者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件极普通的小事,但层次分明,言简意深,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是一个忙里偷闲、闹中求静有生活情趣之人,也反映出作者以为屈才的不满情绪。
猜您喜欢
年过半百合归去,谨杜衡门深退藏。
衰白前途有多少,使君子细更商量。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红粉当垆弱柳垂,金花腊酒解酴醿。
笙歌日暮能留客,醉杀长安轻薄儿。
同寻六和寺,去旁苍崖行。
峥嵘石林气,㶁㶁流水鸣。
见此俗虑减,入门心更清。
盘空到窈窕,小憩山前亭。
天晴修竹外,飒有风雨声。
僧云金鱼池,近日秋雨足。
馀波落清壁,散作雪色瀑。
徐兴视其流,登高穿屈曲。
忽逢白练飞,碎点溅珠玉。
清泠振毛发,潇洒荡心腹。
金鱼在何处,演漾戏平陆。
鳞鬣老愈黄,点漆作双目。
忆为儿童时,尝剧此池旁。
闻人说金鱼,已谓百岁强。
今踰二十年,僧死草木荒。
此鱼尚无恙,纤质不改常。
谓鱼非灵物,安得擅久长。
四海波浪高,三江网罗密。
长鲸丧明珠,幽暗无白日。
我疑龙变化,就此溪中逸。
纷纶乾坤争,浩荡风霆出。
何如守一泓,无得亦无失。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萍乡道中乍晴,卧舆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脚紫烟浮,妍暖破轻裘。
困人天色,醉人花气,午梦扶头。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纹愁。
溶溶泄泄,东风无力,欲皱还休。
宴馆簇金丝,绣茵呈舞旋。
云鬟应节低,莲步随歌转。
势多体不犯,妙绝乃习贯。
含笑有馀情,小揖更微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