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
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
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背景
该词具体创作年份未知。该词是一首代思妇立言的词作,是韦庄为应歌而作。
译文
钟鼓寒重,楼阁晦暗,月光照着金井边的古桐。深深的院落紧闭,小小的庭院空寂,落花沾着香露铺满了一地残红。
烟柳重重,春雾淡薄,在高阁临水的窗前,灯光就要渐渐熄灭,眼见天色就要亮了。她百无聊赖地倚靠着门户,眼泪暗暗地落下来沾湿了衣裳,她苦苦等待情郎归来,他却迟迟不归。
注释
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钟鼓寒:传来的钟鼓声似乎带着寒气。暝:昏暗。古桐:老桐。金井:以铜为栏的井。
灯背:意思是掩灯。水窗:临水之窗。一作“小窗”。暗沾衣:即暗中流泪沾湿衣服。郎不归:一作“归未归”。
赏析
上片一开始,词人就借助于丰富的想象,给这位思妇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一个寂寞的环境,在“钟鼓”之后着一“寒”字,而冷清之意全见:在“楼阁”之后缀一“瞑”字,而昏暗之色如绘。加上那轮淡淡的冷月,照在井边的老桐树上。多情的思妇独立小庭,无语凝思。这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觉来写客观的景物。深深的院落关得紧紧的,小小的庭除显得空荡荡的,她伫立闲阶,逐渐看到露儿滴了,红色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气悄悄地落了下来,从而把自己的寂寞生活跟落花的飘零命运联系起来。这是从女主人公的感觉来写客观景物的。客观景物都带有思妇主观的感情色彩,即景即情,亦人亦物,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何者为景,何者为情,浑然一体,妙合无垠,使凑者从中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这个意境,跟李白《菩萨蛮》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极其相似。该词让那个脉脉含情的思妇隐藏在画面之外,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读来韵味无穷。
下片是从时间的推移上,继续用景语来烘托思妇的愁绪。露重雾稀,杨柳低垂,已是黎明的景象,而那个思妇仍然背着灯儿,守着窗儿,渴望着她的心上人。这“灯背水窗高阁”,恰到好处地表现思妇幽居独处而产生的孤独黯伤的心理。“闲倚户”三句,“倚户”为了“待郎”,泪下“沾衣”,是因“郎不归”。“闲”是无事可做,但这里的“闲”又不是无事可做,“街户待郎”便是极要紧的事,不过表面看上去似乎确是无事可做。“暗沾衣”的“暗”,乃是昕望不遂,悲从中来,泪下沾衣而不自知。可谓无一字不加意著力。如果说“钟鼓寒”三句,是“月上柳梢头”的薄暮,那么“深院闭”三句,就是“灯火已三更”的深夜,而“烟柳重”三句,则是“曙色东方才动”的黎明了。从时间的推移上,表明思妇凝望之久,痴情之重,在满怀希望的期待中,逐步走向失望的过程。“待郎郎不归”是作者点睛之笔,又是思妇伤心之语。执此句以回读上文,更感觉其中步步置景设色之妙。
全词以景语为主,只在结尾三句写到女主人公的神态、心态,以此点明主题,强化景语效果。用疏钟、淡月、坠露、昏灯等景物,造成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又用纾缓、低沉、呜咽、断续的旋律,加深思妇的无可奈何的愁思。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愁苦的字眼,骨子里却充满着哀怨的感情。
猜您喜欢
玉律初移候,清风乍远襟。
一声蝉到耳,千炬火然心。
岳静云堆翠,楼高日半沉。
引愁憎暮角,惊梦怯残砧。
露白凝湘簟,风篁韵蜀琴。
鸟喧从果烂,阶净任苔侵。
柿叶添红景,槐柯减绿阴。
采珠逢宝窟,阅石见瑶林。
鲁殿铿寒玉,苔山激碎金。
郄堂流桂景,陈巷集车音。
名自张华显,词因葛亮吟。
水深龙易失,天远鹤难寻。
鉴貌宁惭乐,论才岂谢任。
义心孤剑直,学海怒涛深。
既睹文兼质,翻疑古在今。
惭闻纡绿绶,即候挂朝簪。
晚树连秋坞,斜阳映暮岑。
夜虫方唧唧,疲马正駸駸。
托迹同吴燕,依仁似越禽。
会随仙羽化,香蚁且同斟。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
有人独倚晚妆楼。
楼外柳,眉暗不禁秋。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湖上。
闲望。
雨萧萧。
烟浦花桥路遥。
谢娘翠蛾愁不销。
终朝。
梦魂迷晚潮。
荡子天涯归棹远。
春已晚。
莺语空肠断。
若耶溪,溪水西。
柳堤。
不闻郎马嘶。
一身唯一室,高静若僧家。
扫地留疏影,穿池浸落霞。
绿萝临水合,白道向村斜。
卖药归来醉,吟诗倚钓查。
客过当涂县,停车访旧游。
谢公山有墅,李白酒无楼。
采石花空发,乌江水自流。
夕阳谁共感,寒鹭立汀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