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背景
这首词忆念的是作者于顺治六年(1649年)随岳父从练浦迁居王店途中初相恋的往事。朱彝尊十七岁人赘到冯家,其妻妹冯寿常只有十岁。九年后冯氏出嫁,到了二十四岁她又回到娘家来住,在这时她才真的和朱彝尊有了爱情事件。但她在三十三岁就死去了。
译文
回忆往事江边上,江水中映着美人的倩影和秀丽的远山。我俩同船共听滴滴答答的雨声,各自孤宿,竹席衾被单薄,默默地忍受着严寒。
注释
干:即岸,江边。青蛾:形容女子眉黛。越山:嘉兴地处吴越之交,故云。舸:船。簟:竹席。衾:被子,轻衾即薄被。
赏析
这首《桂殿秋》,五句,二韵,二十七个字,纯属短制。在如此短短的尺幅中,织进了词人缠绵悱恻的情思,而且描画出意中人的眉眼。这大约就是该作赢彩的缘故。“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以轻灵的笔触描绘了载着他和她的小船,随着回忆的水流,沿江驰向了秋风秋雨的越山的场景。开头一个“思”字,带起“往事”,进而提掣着全词,把全词的内容界域在回忆的范围里;再一个“渡”字,表明词人此行的去向和乘载一乘着船儿沿江而前,至于去往何处,不得而知。词旨并非记游,而是透露一种朦胧的爱情。“青蛾低映越山看”,词人描画意中人的形态,并没有着笔她的眼睛,“青蛾”下面的明眸显得朦胧,从而给人留下想像的余地。一个“低映”,再一个“看”,活画出少女遥望雨色迷蒙的越山的情态。这少女许是有满腹心事。透过少女朦胧望山的身姿,似乎可以看到在她不远处正在凝视着她的词人的形象。
“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共眠”,极险,险些使词趣跌入邪秽的渊薮。“听秋雨”,极写词人与意中人虽同舸共眠却心愿难遂的凄苦心态与情状。既然是“秋雨”,那么这辰光最多是“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深秋,但词人却硬说是“寒”,是因为“各自”“小簟轻衾”。小簟,意中人所卧,隐写意中人娇小温柔;轻衾,词人所用,隐写不耐秋凉。或日二人皆“小簟轻衾”也未尝不可;但共眠分卧确是不容置疑的。否则,“各自寒”便好无来由了。“各自寒”,分明使自然气温下降了许多,其原因当然是“天气不寒人心寒”了。这一韵曲折往复,蕴藉委婉,不言相思愁苦,而极言相思愁苦。
附带提一笔,词人与意中人只是心会神交,并没有结合。尽管好花旁落,词人却旧情不忘,所以有《桂殿秋》。如此痴爱之写,却又不见字面直露,全在一“看”、一“听”、一“寒”中传出;而全部复杂难言之心绪也仅凭一“共”、一“各”字之对相观照间抽引,诚是不凡之圣手。
猜您喜欢
别离偏比相逢易,众里休回避。
唤坐回身,料是秋波,难制盈盈泪。
酒阑空有相怜意,欲住愁无计。
漏鼓三通,月底灯前,没个商量地。
柳暗花明春事深。
小阑红芍药,已抽簪。
雨馀风软碎鸣禽。
迟迟日,犹带一分阴。
往事莫沉吟。
身闲时序好,且登临。
旧游无处不堪寻。
无寻处,惟有少年心。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
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
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
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那年私语小窗边,明月未曾圆。
含羞几度,已抛人远,忽近人前。
无情最是寒江水,催送渡头船。
一声归去,临得又坐,乍起翻眠。
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
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
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
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仲圭旧里足淹徊,曲径横桥一水隈。
小?
春风认酹酒,佛香长和墓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