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背景
温庭筠有两首《梦江南》小令,《草堂诗余别集》在此调下有题“闺怨”。闺怨题材在唐宋词中已经被写得很烂了,经常看到的或写外形的憔悴,或写心情的苦楚,而这一首却不同,温庭筠主要是写感受和印象。
译文
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注释
恨:离恨。天涯: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赏析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猜您喜欢
斜掩朱门花外钟,晓莺时节好相逢。
窗间桃蕊宿妆在,雨后牡丹春睡浓。
苏小风姿迷下蔡,马卿才调似临邛。
谁怜芳草生三径,参佐桥西陆士龙。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槲叶萧萧带苇风,寺前归客别支公。
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
山叠楚天云压塞,浪遥吴苑水连空。
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偈同。
露圆霞赤数千枝,银笼谁家寄所思。
秦苑飞禽谙熟早,杜陵游客恨来迟。
空看翠幄成阴日,不见红珠满树时。
尽日徘徊浓影下,只应重作钓鱼期。
愁入云遥,寒禁霜重,红烛泪深人倦。
情高转抑,思往难回,凄咽不成清变。
风际断时,迢递天涯,但闻更点。
枉教人回首,少年丝竹,玉容歌管。
凭作出、百绪凄凉,凄凉惟有,花冷月闲庭院。
珠帘绣幕,可有人听?
听也可曾肠断?
除却塞鸿,遮莫城乌,替人惊惯。
料南枝明月,应减红香一半。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度通: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