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
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
先报那人知。
背景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秋,词人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这首《武陵春》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译文
来也三百里,去也三百里,约定五日是归家的日期。倘若六日到家,家人一定焦虑惊疑,想必现在已在家悬望多时。
鞭着马儿急急归家去,心中焦急总觉马儿跑得迟。抬头偶见喜鹊,烦你一件事:先我飞回家中去,与我那人儿报个信。
注释
“五日”二句:《诗经·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不免”二句:古人有喜鹊报喜讯的传说。
赏析
上片是游子客中自叙,开头两匀追述他离家时与妻子约定五日便返,因为“去”、“来”只有三百里路,谁知出门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过,逾期未归,他便料想家人定会产生疑虑,更会在门外伫立凝望:“应是望多时”。前四句用平淡的语言,说出了人经常有的一种感受。“应是”句从对方写起,从对方落笔,看似平常,却把自己思念家人和家人盼蔓亲人归来的心情同时表达出来,真是一箭双雕。
下片写游子归心似箭,回程途中,尽管不断加鞭,仍嫌马儿走得太慢。“鞭个马儿归去也”。照理马儿就会跑得更快.但他“心急”,故嫌“马行迟”。一“急”一“迟”,互为映衬。用字平常,含义丰富。忽听得路旁喜鹊在枝头上喳喳叫,游予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美好的设想:“不免相烦喜鹊凡,先报那人知。”长期的民俗传说均把喜鹊作为富于人情睬的报喜之鸟,在敦煌瞎子词中一再出现,如《阿童篓》:“正霓庭前双鹊喜。君在塞外远征网”。说喜鹊将给离人带来喜讯。此词男主人公抱着淳朴的愿望,希望喜鹊先飞回家。向。那入”报个讯。这样,这只喜鹊就成为沟通恩归与游子思想感情的媒介,把游子的归家心切和器切的盼望之情相互交织、统一起来。
该词充分体现了辛词通俗清新的艺术风格。它既无运用历史典故,亦无慷饿刚健之音,而全用朴素清新、明自如话的家常语,采取自描的手法,把游予思归的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癔情朴实真挚,格调健康清新,且词中两个“儿”字,一在句中,一‘在句末,均为当时民间口语,更富有民歌风韵。
猜您喜欢
半身屏外。
睡觉唇红退。
春思乱,芳心碎。
空馀簪髻玉,不见流苏带。
试与问,今人秀整谁宜对。
湘浦曾同会。
手搴轻罗盖。
疑是梦,今犹在。
十分春易尽,一点情难改。
多少事,却随恨远连云海。
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春消息。
尚馀花品,未忝今古人物。
看取香月堂前,岁寒相对,楚两龚之洁。
自与诗家成一种,不系南昌仙籍。
怕是当年,香山老子,姓白来江国。
谪仙人,字太白,还又名白。
片帆何太急。
望一点须臾,去天咫尺。
舟人好看客。
似三峡风涛,嵯峨剑戟。
溪南溪北。
正遐想、幽人泉石。
看渔樵、指点危楼,却羡舞筵歌席。
叹息。
山林钟鼎,意倦情迁,本无欣戚。
转头陈迹。
飞鸟外,晚烟碧。
问谁怜旧日,南楼老子,最爱月明吹笛。
到而今、扑面黄尘,欲归未得。
年年负却花期!
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六月烈日日正中,时有叛将号群兇。
平人血染大溪浪,比屋焰照鹅湖峰。
白刃纷纷避行路,六合茫茫何处去。
妻见夫亡不敢啼,母弃儿奔那忍顾。
药市申公鬓有霜,卧病经时不下床。
平生未省见兵革,出门正尔逢豺狼。
豺狼满市如流水,追索金缯心未已。
可怜累世积阴功,今日将为兵死鬼。
世宁孝行何高高,慨慷性命轻鸿毛。
尔时自欲赴黄壤,欣然延颈迎霜刀。
至孝感兮天地动,白日无光百川涌。
三刀不死古今稀,一命自有神灵拥。
群贤激赏争作歌,要使汝名长不磨。
何时上书达天听,诏加旌赏高嵯峨。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
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
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