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走来三百里,五日以为期。
六日归时已是疑。
应是望多时。
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
不免相烦喜鹊儿。
先报那人知。
背景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秋,词人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和村民的质朴使辛弃疾深为所动,灵感翻飞而歌之,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这首《武陵春》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译文
来也三百里,去也三百里,约定五日是归家的日期。倘若六日到家,家人一定焦虑惊疑,想必现在已在家悬望多时。
鞭着马儿急急归家去,心中焦急总觉马儿跑得迟。抬头偶见喜鹊,烦你一件事:先我飞回家中去,与我那人儿报个信。
注释
“五日”二句:《诗经·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不免”二句:古人有喜鹊报喜讯的传说。
赏析
上片是游子客中自叙,开头两匀追述他离家时与妻子约定五日便返,因为“去”、“来”只有三百里路,谁知出门在外,身不由己,如今六天已过,逾期未归,他便料想家人定会产生疑虑,更会在门外伫立凝望:“应是望多时”。前四句用平淡的语言,说出了人经常有的一种感受。“应是”句从对方写起,从对方落笔,看似平常,却把自己思念家人和家人盼蔓亲人归来的心情同时表达出来,真是一箭双雕。
下片写游子归心似箭,回程途中,尽管不断加鞭,仍嫌马儿走得太慢。“鞭个马儿归去也”。照理马儿就会跑得更快.但他“心急”,故嫌“马行迟”。一“急”一“迟”,互为映衬。用字平常,含义丰富。忽听得路旁喜鹊在枝头上喳喳叫,游予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个美好的设想:“不免相烦喜鹊凡,先报那人知。”长期的民俗传说均把喜鹊作为富于人情睬的报喜之鸟,在敦煌瞎子词中一再出现,如《阿童篓》:“正霓庭前双鹊喜。君在塞外远征网”。说喜鹊将给离人带来喜讯。此词男主人公抱着淳朴的愿望,希望喜鹊先飞回家。向。那入”报个讯。这样,这只喜鹊就成为沟通恩归与游子思想感情的媒介,把游子的归家心切和器切的盼望之情相互交织、统一起来。
该词充分体现了辛词通俗清新的艺术风格。它既无运用历史典故,亦无慷饿刚健之音,而全用朴素清新、明自如话的家常语,采取自描的手法,把游予思归的心情描绘得活灵活现。癔情朴实真挚,格调健康清新,且词中两个“儿”字,一在句中,一‘在句末,均为当时民间口语,更富有民歌风韵。
猜您喜欢
昨夜佳期初共。
鬓云低、翠翘金凤。
尊前和笑不成歌,意偷转、眼波微送。
草草不容成楚梦。
渐寒深、翠帘霜重。
相看送到断肠时,月西斜、画楼钟动。
怕歌愁舞懒逢迎。
妆晚托春酲。
总是向人深处,当时枉道无情。
关心近日,啼红密诉,剪绿深盟。
杏馆花阴恨浅,画堂银烛嫌明。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君知否一作: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
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飞流万壑,共千岩争秀。
孤负平生弄泉手。
叹轻衫短帽,几许红尘,还自喜,濯发沧浪依旧。
人生行乐耳,身后虚名,何似生前一杯酒。
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且归去、父老约重来,问如此青山,定重来否。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浦柳先衰。
而今何事最相宜。
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
乃翁依旧管些儿。
管竹管山管水。
篆缕销金鼎。
醉沉沉、庭阴转午,画堂人静。
芳草王孙知何处,惟有杨花糁径。
渐玉枕、腾腾春醒。
帘外残红春已透,镇无聊、殢酒厌厌病。
云鬓乱,未忺整。
江南旧事休重省。
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
月满西楼凭阑久,依旧归期未定。
又只恐、瓶沉金井。
嘶骑不来银烛暗,枉教人、立尽梧桐影。
谁伴我,对鸾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