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波浩浩东倾,今来古往无终极。
经天亘地,滔滔流出,昆仑东北。
神浪狂飙,奔腾触裂,轰雷沃日。
看中原形胜,千年王气。
雄壮势、隆今昔。
鼓茫茫万里,棹歌声、响凝空碧。
壮游汗漫,山川绵邈,飘飘吟迹。
我欲乘槎,直穷银汉,问津深入。
唤君平一笑,谁夸汉客,取支机石。
注释
昆仑:昆仑山,在今新疆。王:同“旺”。隆:盛。
鼓:敲打船舷。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而去。”汗漫:广阔无边。绵邈:广泛无边、广远。乘槎:《荆楚岁时纪》载:“张华《博物志》云:汉武帝令张骞穷河源,乘槎经月遇织女、牛郎之故事。
赏析
上片落笔先写黄河浊流波涛滚滚,向东流去,永无休止。从空间上写气势之大,从时间上写其存在之久。二者合璧构成动人心魄的自然景观。气魄宏大,雄浑恣肆,为全词定调。“经天亘地”六句,从黄河的源头昆仑写起,黄河从昆仑发轫,横亘于天地之间,狂飚巨浪,激越澎湃,轰鸣震天,六句写尽黄河声威。以下由写景转入人事,黄河流经中原,哺育中原,使中原旺气长存。黄河的声势象征了元朝的国势。当时正是元朝鼎盛时期,词人由黄河的壮阔而想到国家的强大,情景相融,不仅加深描写的力度,而且也符合特定的政治环境和人物心态。
下片转向对“过黄河”的描写。黄河的气势,振奋了渡河人的心胸,因此在渡河时神采飞扬,慷慨激越,扣舷高歌,歌声“响凝空碧”,透出了词人内心蕴蓄的豪情。“壮游”三句抒写自己壮游天下的雄心,由黄河之壮美联想到祖国河山之壮丽,激发了词人想要历尽祖国名山大川,饱览天下胜境,随处吟咏的愿望。下文还进一步写出他想像汉代张骞一样,乘槎追寻黄河源头,遨游银河,在壮游之中又融进浪漫成分,在浪漫想象的传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抒写“过黄河”的激情豪兴。乘浮槎究河源,是对上片黄河源头的照应,上下一气,首尾照应,用“我欲”、“谁夸”领起,是词人主观意识的体现,总揽全文。全词把黄河雄壮的气势和自己的豪迈胸襟互相渗透,妙合无隙,风格雄浑闳肆,气势磅礴。
猜您喜欢
三日琼瑶飞洒。
天巧岂容摹写。
佳客不曾来,有酒定从谁把。
文雅。
文雅。
应笑珉多玉寡。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
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常记鲒碕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
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
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
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
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
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城居如坐井,出郭始知春。
草色才翻烧,禽声便可人。
远山来逦迤,羸马去逡巡。
唤醒三年梦,东华足软尘。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快投笔,莫题柱。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吾儒风味格坚顽,二氏而今亦慕酸。
涓滴沾濡已如此,鼻容三斗故应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