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寒烟冷蒹葭老,天外征鸿寥唳。
银河秋晚,长门灯悄,一声初至。
应念潇湘,岸遥人静,水多菰米。
乍望极平田,徘徊欲下,依前被、风惊起。
须信衡阳万里,有谁家、锦书遥寄。
万重云外,斜行横阵,才疏又缀。
仙掌月明,石头城下,影摇寒水。
念征衣未捣,佳人拂杵,有盈盈泪。
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八月中旬,苏轼陪同王益柔从金陵,经仪真,去南都。在去仪真的路上,即景动情,思念暂住金陵的妻子。反其意点化活用唐代诗人杜牧《早雁》诗意,而作该词。
译文
露水寒冷烟气变凉,芦苇也不开花了。天边长途飞行的雁,声音凄清高远。银河光照下的秋天夜晚,灯光暗淡的西汉皇帝的离宫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想起了在潇湘时的生活。水岸遥远,无人打扰,食物和水丰盛。俯望那无边的平坦田野,犹豫不定地想降落地上,但和以前一样,被风吹草动受惊而飞走了。
必须坚信万里之外的衡阳回雁峰是最好的栖息地,有谁愿意把我的书信送到遥远之地。不管远隔万里,但我相信鸿雁你经过艰苦飞行,总会把信送到。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在石头城下,寒冷的江水里倒影摇动。想起在外丈夫的寒衣还未捣洗,心上人一挥动捣衣的木棒,就眼泪盈眶。
注释
蒹葭老:芦苇不开花了。征鸿:长途飞行的雁鸟。寥唳:声音凄清高远。长门:西汉皇帝离宫,位于陕西长安城南。灯悄:灯光暗淡。潇湘:潇水与湘水会合处,在今零陵县,现以此泛称湖南。岸遥:水岸很远。菰米:又名雕菰米,茎可作饭。
衡阳:今湖南省衡阳市,位于湘江中游。名胜古迹有回雁峰。锦书:织锦上书写文字的书信,代指妇人思念他乡丈夫的信。遥寄:指雁遥远传带书信。斜行横阵,才疏又缀:雁斜飞成“人”字,横飞成“一”字,刚刚散开,又马上靠拢。斜行:指雁飞成斜体形。横阵:指排成一条线。仙掌月明:为了长生不老,仙人在月明的夜晚,以手掌擎盘承接天上的甘露。石头城:古代金陵的别称,即现在的南京市。拂:挥动。杵:捣洗衣服的木捶。
赏析
上片,咏秋夜南归飞雁,暗示苏轼自己得其所归的愉悦心情。开头两句写秋景,隐喻自己远征而清高回归。“露寒”、“烟冷”、“蒹葭老”、“征鸿”,为典型的深秋景物,极为苍劲。远在“天外”的“征鸿”唱着“寥唳”的歌回归了,心情自然舒畅。接着五句,写深秋夜雁的美好归宿。“银河”光照的“秋晚”,“灯悄”寂寥的“长门”上空,一声雁鸣刚刚传来,“应念”乐土“潇湘”。“岸遥”,写雁归宿地宽阔。“人静”,写雁归宿地无干扰。“水多菰米”,写雁归宿地食品充足。言外之意,是指苏轼艰苦穷困的日子总算结束了,现在和“雁”一样,有将返回朝廷的机遇。最后四句,写雁归路上遇到小小风波,隐喻苏轼改移汝州仍有余悸。然而,一望仪真那无边无际的原野,被迷住了,“徘徊欲下”。但又出现“风”浪,只好照旧地“惊”而起飞,到那“潇湘”的“回雁峰”去。
下片,写鸿雁传书,寄寓妇女思念征人之情,反衬苏轼忠君的一番苦心。第一、二句写“衡阳万里”的“回雁峰”是乐山,应“须信”不疑。苏轼应诏回朝效命多年的心愿一直未改移。第二至五句,直写要托鸿雁帮忙,为苏轼“锦书遥寄”到金陵。不管“万里云外”多么遥远,但苏轼相信鸿雁经过“斜行横阵,才疏又缀”的跋涉,终将会把信送到的,词意富有人情味。第六、七、八句,用赞美石头城的词句,来交代家居的优美环境:在仙人承接甘露、“影摇寒水”的“石头城下”,有苏轼寄居的寒舍和妻妾。最后三句,近乎恳求,鸿雁哪,你见到了没有?苏轼那“佳人拂杵”,正在“念征衣未捣”,还“有盈盈泪”而为之伤心,此等思念,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全词,借景抒情。名为咏物,实是抒发苏轼心境、志趣、感叹,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衍化物。以鸿雁自况,咏物喻志,是苏轼黄州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猜您喜欢
越山少松竹,常苦野火厄。
此峰独苍然,感荷佛祖力。
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
幽光发中夜,见者惟木客。
我岂无长镵,真赝苦难识。
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发。
把玩竟不食,弃置长太息。
山僧类有道,辛苦常谷汲。
我惭作机舂,凿破混沌穴。
幽寻恐不继,书板记岁月。
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
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冰蚕不知寒,火鼠不知暑。
知闲见闲地,已觉非闲侣。
君看东坡翁,懒散谁比数。
形骸堕醉梦,生事委尘土。
早眠不见灯,晚食或欺午。
卧看毡取盗,坐视麦漂雨。
语希舌颊强,行少腰脚偻。
五年黄州城,不踏黄州鼓。
人言我闲客,置此闲处所。
问闲作何味,如眼不自睹。
颇讶徐孝廉,得闲能几许。
介子愿奉使,翁归备文武。
应缘不耐闲,名字挂庭宇。
我诗为闲作,更得不闲语。
君如汗血驹,转盼略燕楚。
莫嫌銮辂重,终胜盐车苦。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三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徘徊。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神椎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
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è)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幼眇文章宜和寡,峥嵘肝肺亦交难。
未能飞瓦弹清角,肯便投泥戏泼寒。
忽见秋风吹洛水,遥知霜叶满长安。
诗成送与刘夫子,莫遣孙郎帐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