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玉漏频。
已三更,对栖莺。
历历花间,似有马啼声。
含笑整衣开绣户,斜敛手,下阶迎。
背景
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明经及第。二年后,再登进士第。后梁郓州节度使贺瑰了解到和凝与自己是同乡时,便聘他为府中从事。一夜,作者看到妙龄的少女私下和自己心目中爱恋的人约会,那个人迟到了,可是少女依旧在苦苦等待,终于盼到了自己心爱的人,遂做此此词。
译文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已经到了三更时间,面对对面树上栖息着的黄莺,独自忧伤。在花的远处,传来一阵清晰的马蹄声。女孩不由得笑了,整理好衣襟配饰,面向男孩前来的方向拱拱手,走下台阶走出庭院迎接男孩的到来。
注释
玉漏频:指计时的漏声频频传来。均指时间的推移。历历:分明可数,形容马蹄声非常清晰。绣户:绣花的门帘。敛手:拱手,表示恭敬。
赏析
首三句从时间的推移下笔,起句写斗转星移、玉漏频催,已由“月上门”到“三更天”了,女主人把视线由室内的云母屏风移到室外栖息的黄莺身上,不仅表示时间的推移,而且是感情的升华。她等待的情人,未到约定的兰更而不来,她虽然急不可待,但还能自解。这一句用“转“、“移”、“频”连续三个动词表达少女对时光流逝的焦虑,以异于常人的感觉来表现她的炽热感情,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独坐三更,面对栖莺,女主人公的情思是可以推知的。她会由夜莺都已栖息联想到自己还不能与所期待的潘郎相会,而有感于人不如鸟,由愁而怒。女主人公的遐想幽思可以是无边无际的,她的忧愁怒情也看似无穷无尽。
但下两句却一下子打破了静夜的沉闷空气,扫去了她心头的重重愁云和脸上的怒容,成为全词的起伏、转折之点。“已三更”时她仍然还在倾听着马嘶声。不过,此刻从花间小路上传来的不是老远就可听到的马嘶声,而是近处才可听到的马蹄声。这分明是她一直盼望听到的声音。末尾三句则急转直下:盼望已久的潘郎终于骑马疾驰归来,女主人公欣地的整理好衣服头饰,打开门户,轻快地走出房门,走下台阶到庭院相迎,从而结束了大半夜的期望与等待。
这首词与前一首都采用了直陈其事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人物一系列动作的描绘,展示了青年男女密约幽会的动人意境。在细节和心理描写上,细腻、生动、逼真,因而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真有呼之欲出之感。
猜您喜欢
休去采芙蓉。
秋江烟水空。
带斜阳、一片征鸿。
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
画桥流水东。
断肠人、无奈秋浓。
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唐高祖之第三女,微时嫁柴绍。
高祖起兵反隋,绍与妻谋曰:“尊公欲扫平天下,绍欲迎接义旗,二人同去则不可,吾独行又俱后害,未知机如何?“
妻曰:“公宜速去。
予一妇人,临时自为计。“
绍即间行至太原投高祖。
妻乃归酃县,散家资,起兵以应高祖,得兵七万人,颇多为女子,与太宗俱围京城,号曰娘子军。
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
白芷汀寒立鹭鸶,蘋风轻翦浪花时。
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天欲晓,宫漏穿花声缭绕,窗里星光少¤
冷露寒侵帐额,残月光沈树杪。
梦断锦帏空悄悄,强起愁眉小。
百戏罢,五音清,解红一曲新教成。
两个瑶池小仙子,此时夺却□【1】枝名。
柳腰空舞翠裙烟。
尽日不成眠。
花尘浪卷清昼,渐变晚阴天。
吴社水,系游船。
又轻年。
东风不管,燕子初来,一夜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