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拍波惊,露零秋觉,断绿衰红江上。
艳拂潮妆,澹凝冰靥,别翻翠池花浪。
过数点斜阳雨,啼绡粉痕冷。
宛相向。
指汀洲、素云飞过,清麝洗、玉井晓霞佩响。
寸藕折长丝,笑何郎、心似春荡。
半掬微凉,听娇蝉、声度菱唱。
伴鸳鸯秋梦,酒醒月斜轻帐。
注释
断绿衰红:一本作“断红衰白”。潮:一本作“朝”。
宛相向:一本以此三字作上片结句。笑何郎、心似春荡:一本作“何郎心、似春风荡”。听娇蝉、声度菱唱:一本作“娇蝉声、远度菱唱”。
赏析
“法曲献仙音”,又名“越女镜心”、“献仙音”。陈旸《乐书》:“法曲兴于唐,其声始出清商部,比正律差四律,有铙、钹、钟、磬之音。《献仙音》其一也。”又云:“圣朝法曲乐器,有琵琶、五弦筝、箜篌、笙笛、觱篥、方响、拍板,其曲所存,不过道调望瀛,小石献仙音而已。其余皆不复见矣。”《乐章集》、《清真集》并入“小石调”,《白石道人歌曲》入“大石调”。周、姜两家句豆大体相同。九十二字,前片八句三仄韵,后片九句五仄韵。前片结尾是以一去声字领下五言两句,后片结尾是以一去声字领下四言一句、六言一句,周、姜全同。
“风拍”三句。开头两句对仗。此言深秋时节,江湖上生长着的荷花,被风浪摧打得叶断梗折、花瓣零落,一派萧瑟之景。“艳拂”三句,言放在室中的盆栽荷花却仍旧生气勃勃,红白莲花随着金风在水盆上起伏不停。以此与上三句的江湖上荷花作比,并切入题意。“过数点”两句,言随着夕阳的折射,空中飘来几点雨丝。此种意境与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异曲同工,都写出了秋天的气候变化。雨丝挂在红白莲花上,使词人觉得莲花也在为秋尽冬临而流泪悲哀。
“宛相向”三句,述清晨莲花。言清晨,当玉井星坠向西边,彩霞从东方闪现之时,红白莲花随着微风发出飒飒的响声,并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它们相对而玉立,仿佛两个娇女子在喁喁而语,并指点着说:“你看,你看,有一朵白云已经飞过了那远处小岛的上空。”“玉井”,即参星下四小星名。“寸藕”两句。言盆栽荷花的藕根虽短,但是如果折断它,那未其藕丝是抽扯不绝的,这就是“藕断丝连”啊。词人由此又联想到自己与爱人虽也是分隔两地,但心常思之也。“何郎”,即三国时的何逊,人称粉面何郎。这里借代词人自己。“半掬”两句。“掬”,离也。此言红白莲若即若连,似乎也感受到深秋的微凉,再听见寒蝉凄切,仿佛正在歌着《菱唱》曲,使寒意更加浓厚。“伴鸳鸯”两句,言盆栽的红白莲像鸳鸯般双宿水上,词人对花饮酒,自是一大雅事也。可是他偏不写饮酒,而是写酒醒后才发觉人已在床上,时候也不早了。这一曲笔,道出此词其实是词人的追忆之作也。
全词以拟人手法,写活了红白双莲,并衬以词人自己的联想,写花即写人也。
猜您喜欢
吹笙池上道。
为王孙重来,旋生芳草。
水石清寒,过半春犹自,燕沈莺悄。
樨柳阑干,晴荡漾、禁烟残照。
往事依然,争忍重听,怨红凄调。
曲榭方亭初扫。
印藓迹双鸳,记穿林窈。
顿隔年华,似梦回花上,露晞平晓。
恨遂孤鸿,客又去、清明还到。
便鞚墙头归骑,青梅已老。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秋千争闹粉墙。
闲看燕紫莺黄。
啼到绿阴处,唤回浪子闲忙。
春光。
春光。
正是拾翠寻芳。
夜分溪馆渔灯,巷声乍寂西风定。
河桥径远,玉箫吹断,霜丝舞影。
薄絮秋云,澹蛾山色,宦情归兴。
怕烟江渡后,桃花又泛,宫沟上、春流紧。
新句欲题还省。
透香煤、重牒误隐。
西园已负,林亭移酒,松泉荐茗。
携手同归处,玉奴唤、绿窗春近。
想骄骢、又踏西湖,二十四番花信。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寒向江南暖,饥向江南饱。
莫道江南恶,须道江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