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陇田高踏水频。
西溪禾早已尝新。
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
卖瓜声过竹边村。
背景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五月,词人被重新起用,出任绍兴(今浙江绍兴)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六月中旬到任。这是词人由铅山赴绍兴途中,经过浙江常山时写的一首农村词。
译文
北边高地上很多人辛勤地踏水灌地,人们已经尝过了新收割的西水边上的早稻,隔着墙打来酒,炖上细鳞鱼。
忽然间下了一阵雨,使人感到凉爽,可是一会儿连一点云彩也没有了。卖瓜人已走过竹林旁的村庄。
注释
陇:高地。踏水:用双脚踏动水车。禾早:早熟的稻米。尝新:指品尝新稻。沽酒:买酒。纤鳞:小鱼。
更无:绝无。霎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赏析
词的上片通过选取江南农村独具特色的题材和生活场景,描写了乡村生活的安恬美好,表达了洋溢在作者心头的喜悦。“北陇田高踏水频”,北面高地上的农民在不停地踏着水车,灌溉农田。“频”充满动态和声势,也暗示出农民在农忙时节的辛苦勤劳。“西溪禾早已尝新”,与此不远的一个村庄,农民们已收割完早稻,他们已碾出了新米,蒸出了喷香的米饭。“尝”写出丰收年景的来之不易和丰收年景里人们的喜悦。“隔墙沽酒煮纤鳞”,一天的劳作结束,煮上从河里捞到的细鳞鱼,倒上白天买来的酒,有吃有喝,有滋有味,一天的疲惫和辛苦都烟消云散了。上片三句描写的是三幅画面,三幅画面地点不同,风采各异,似同时(或先后)收入作者的眼帘,构成一幅充满生机、生动独特的农村生活画卷。“北陇”“西溪”“隔墙”等词语不仅突出了乡村气息,更暗示出空间的开阔广袤,读来让人思维活跃疏宕,毫无局狭之感。
下片通过夏天风雨不定独特天气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的淡定心态。换头两句“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忽然凉风吹拂,接着飘来几星细雨,就在人担心要下雨的时候,抬头望天,带雨的云一眨眼又无影无踪了!表意一波三折,波澜起伏。这两句写夏天独特的天气变化,内容倒平常无奇,但表达上有不凡之处,形式上少了几分词的随意灵活,多了几分诗的整饬和表意的含蓄及理趣。但此时,作者的着眼点并不在风雨阴晴上,而是在最后的结句“卖瓜人过竹边村”一句。有了这一句,前面的风雨阴晴变化即是过眼烟云。至此,小令的境界顿然跃升。
上片先写北陇踏水灌田,西溪收稻尝新,继写沽酒煮鱼。足见农事辛勤,生活安乐。下片写忽降微雨,清凉宜人,转眼云影飘散,蓝天当空,卖瓜人在绿竹丛生的村庄推销产品。通篇清新淳朴,生活气息浓厚,宛如一幅生机盎然的浙西农村图。
猜您喜欢
旧时楼上客,爱把酒、向南山。
笑白发如今,天教放浪,来往其间。
登楼更谁念我,却回头、西北望层栏。
云雨珠帘画栋,笙歌雾鬓云鬟。
近来堪入画图看。
父老愿公欢。
甚拄笏悠然,朝来爽气,正尔相关。
难忘使君后日,便一花一草报平安。
与客携壶且醉,雁飞秋影江寒。
汉节东南,看驷马、光华周道。
须信是、七闽还有,福星来到。
庭草自生心意足,榕阴不动秋光好。
问不知,何处著君侯,蓬莱岛。
还自笑,人今老。
空有恨,萦怀抱。
记江湖十载,厌持旌纛。
濩落我材无所用,易除殆类无根潦。
但欲搜、好语谢新词,羞琼报。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
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
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
明月枝头香满路。
几日西风,落尽花如雨。
倒照秦眉天镜古。
秋明白鹭双飞处。
自摘霜葱宜荐俎。
可惜重阳,不把黄花与。
帽堕笑凭纤手取。
清歌莫送秋声去。
旧时秋水醉吟者,且作西山病叟呼。
可惜黄花逢令节,樽中酒燥笔头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