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花底。
相见颓云髻。
的的银釭限意。
消得和衣浓睡。
当时草草西窗。
都成别后思量。
料得天涯异日,应思今夜凄凉。
背景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王国维离家去苏州任教,与自己的妻子莫氏离多聚少,抱着对家人和夫人的相思王国维填写了此词。
译文
那时在樱桃花下相见,她低垂着头,如云般的发髻也倾侧了。在闪烁的银灯下,怀着无限的情意,如今却要忍受和衣而睡的寂寞。
分离时我们在西窗下匆匆欢聚的时光。如今都成了别后的相思。你我各在天涯一方,何日才能相见,今晚想到这里内心更感凄凉。
注释
颓云髻:如云的发髻低垂下来。颓,下垂。的的:鲜明显著貌。银釭:银白色灯盏。消得:谓怎禁得起。和衣浓睡:不脱衣而沉睡。
草草:匆忙仓促或草率。思量:想念,相思。料得:也有稿作“遮莫”二字,大约之意。应思:也有稿作“转思”二字,更思之意。
赏析
这首词虽然很短,但却贯串了好几个不同的时空。“樱桃花底,相见颓云髻”在时间顺序上是最早的过去,是回忆与那个女子相见时的情景。“樱桃花底”是以环境的美丽衬托人物;“颓云髻”是形容那个女子因羞涩腼腆而低下头来的样子。人与花互相衬托,那女子的美丽多情可想而知。“的的银釭无限意,消得和衣浓睡”是离别后的现在。“的的”,形容灯光在昏暗的房间里明亮显眼的样子。“无限意”既是灯对人的情意,也是我对那个女子的情意,因为我也在为相思而痛苦,那痛苦无异于灯油的自我煎熬。“消得”带起一个问句,意思是“怎禁得起”;“和衣浓睡”是说自己孤独无聊。
“当时草草西窗”,是对过去和那女子相处的回忆。西窗之下与相知之人剪灯共语,何等安静,何等温馨,何等从容,而王国维却冠以“草草”的状语。“草草”是匆忙仓促,亦有草率的意思,因此这里就含有一种悔恨之意:当时苦知有现在的离别,就一定会加倍珍惜那短暂的相聚,可惜当时自己却把这种相聚视为很平常的事情,随随便便就把那段时间打发过去了。
“料得天涯异日,应思今夜凄凉”是遥想今后。既然说“天涯异日”,可见现在虽已和那人离别,但还没有身在天涯。这两句说明,不但今日与那个女子相聚无望,而且今后更是无望,因为今后自己还要漂泊到比现在更远的天涯海角,与情意却只能越来越深,所以到那时候,今夜这种孤灯下的相思也将成为难忘的场景,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里。
猜您喜欢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为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
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
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
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逐胜归来雨未晴,楼前风重草烟轻。
谷莺语软花边过,水调声长醉里听。
款举金觥劝,谁是当筵最有情。
谁言生离久,适意与君别。
衣上芳犹在,握里书未灭。
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
常恐所思露,瑶华未忍折。
谁道江南秋已尽,衰柳毵毵,尚弄鹅黄影。
落日疏林光炯炯,不辞立尽西楼暝。
万点栖鸦浑未定,潋滟金波,又冪青松顶。
何处江南无此景,只愁没个闲人领。
黑水金山启伯图,长驱远摭世间无。
至今碧眼黄须客,犹自惊魂说拔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