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
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
肠欲断,头应白。
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
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
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背景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九、十月间,赵鼎渡江至建康,为赵构下一步定都江南作准备的。因此他泊舟仪真(今江苏仪征)江口写的这首词。
译文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注释
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
赏析
上片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调,而是当前的时令景色表现了北宋沦亡、中原丧乱的时代气氛。“惨结秋阴”,这秋季惨淡的阴云四布于寒空,也笼罩了作者悲凉的心头。“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这三句既是深秋时分的江头情景,也是借雁自喻,也就是以北雁南飞暗喻自己此时的去国离乡,仓皇南渡。“沙碛”二字,暗含满眼荒寒。“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这两句词用唐崔颢《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迷”字点出心境,此时词人目断心迷,南北莫辨,有茫然无适之感。上片末两句化自王维《汉江临泛》诗“山色有无中”,和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但词中“遥山”之“青”加以“寒”字,变成了“寒青”,这也是望眼凄迷所致吧。回望淮水诸山,告别中原,词人无限依恋的情意,溢于言表。
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建炎元年,赵鼎不过四十三岁,正委以重任,就白了头发。这是因为去年汴京失守,二帝蒙尘;当前家人分别,南北暌隔,再加上时局艰危,前途未卜,这些不能不使他肠断而头白了。“须信道”两句有两个衬字,按照词律,这两句是七字句,则“须”字(或“道”字)和“奈”字是衬字。此词下片极言亡国之恨无穷,根本不是借酒消愁所能消除得了,除非万里长江的滚滚洪流入酒杯,满怀积闷或许可以冲洗一番。结句把郁结心头的国家民族之深忧,同眼前滔滔不绝的长江合为一个整体,令人感到这种忧愁直如长江一样浩荡无涯,无可遏止。作者的爱国热情和满腔积郁不平之气,也于此尽情流露出来了。
全文上片写景,极写南渡路途凄惨。下片抒情,就以“放笔为直干”的写法,抒发作者国难当前时的忧虑之情。
猜您喜欢
投闲非避世,导引学修真。
物外元无事,壶中别有春。
水声清梦寝,山色上衣巾。
已矣将安往,乡关渺战尘。
平生隐遁资,白驹在空谷。
傥令眼有山,宁问食无肉。
要当揖爽气,涤此勤书腹。
得官大河滨,枕带首阳麓。
如闻五老胜,坐使山峰缩。
扪萝上巉绝,作意快心目。
却视宇宙间,万化转一毂。
道人真有道,直上驾危木。
神光秘岩隈,灵草蒙朴蔌。
空令莲社子,纷扰乱凫鹜。
先生志高古,真游穷六六。
飘然清夜梦,时到山头屋。
念此感尘迹,一往如飞镞。
哦诗示观览,律吕回春燠。
作字纪经行,典刑馀食粥。
使我蒙鄙心,蓬首加栉沐。
致我外尘垢,益叹生理蹙。
夜漱落箭泉,明月冷盈掬。
朝饭过灵峰,何惮屐齿秃。
兹焉毕馀龄,更无疑可卜。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避地重遭乱,还家幸再生。
一身今见汝,寸禄敢留情。
更恐死生隔,浑疑梦寐惊。
吾今犹有愧,未遂鹿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