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背景
这首诗是郑板桥于乾隆十一、二年(1746年—1747年)间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科举时代称同科考取的人为同年,对同年的父辈或父亲的同年称年伯。清代巡抚又称中丞,“大”是表示尊敬之意。郑板桥曾画过一幅《风竹图》呈送包括,此诗即是题写在这幅画上的。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
署:衙门。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吾曹:我们。关情:牵动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由于画是送给上司兼长辈的,因此语多谦逊委婉之辞。
首句点明身份与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衙斋”即衙门中的静室,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中,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埴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从中见出本属嘈杂冗浊之地的官衙竟然如许优雅,诗人自己的风雅本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如按照常理写法,既如此开篇,以下就极易流为吟风弄月之作,但第二句却出人意料地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也是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
诗人极为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常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i只穿插F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全诗语言质朴,不用典故堆砌,纯以白描手法作诗。但时日以比喻、双关的手法穿插其中,以诗提升画的意境,以画增添诗的韵致,相得益彰。
猜您喜欢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版本一)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版本二)
分类: 古诗三百首 题画 咏物 梅花 言志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小园十亩宽,落落数间屋。
春草无秽滋,寒花有余馥。
闭户养老母,拮据市粱肉。
大儿执鸾刀,缕缕切红玉。
次儿拾柴薪,细火煨陆续。
烟飘豆架青,香透疏篱竹。
贫家滋味薄,得此当鼎餗。
弟兄何所餐,宵来母剩粥。
赤泥亭子沙头小,青青丝柳轻阴罩。
亭下响流澌,衣波双鹭鹚。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
添个浣衣人。
红潮较浅深。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
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
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划破寒云漳水流,残星画角动谁楼。
孤城旭日牛羊出,万里新霜草木秋。
铜雀荒凉遗瓦在,西陵风雨石人愁。
分香一夕雄心尽,碑板仍题汉彻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