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浑浑,关崿崿,太古已来神禹凿。
前车未行后车却,去马一鸣来马愕。
自从虎视继龙兴,周道不复如砥平。
至今惟有秦川路,千里秋风落叶声。
天设潼关金陡城,中条华岳拱西京。
何时帝劈苍龙峡,放与黄河一线行。
潼关将军才且武,五千士卒健于虎。
朝廷养汝为阿谁,盗贼公行如不睹。
昨日官车将到关,西风放颠尘满天。
钱囊衣箧系车后,歘来掣去同鹰鹯。
南望京师五千里,僮仆所资馀有几。
离家渐远亲故稀,向我长号泪如雨。
嗟嗟僮仆汝莫愁,圣人在上治九州。
会看海内皆富足,关不须防无盗偷。
咸东天险设重关,闪日旌旗虎豹閒。
隘地黄河吞渭水,焱天白雪压秦山。
旧京想像千官入,馀恨逡巡六国还。
满眼非无弃繻者,寄言军吏莫嗔颜。
雄关巀嵲巩西京,险甲中原天府名。
三国封疆分一水,五陵锁钥寄孤城。
王侯老去河山在,揖让风衰战伐生。
割据由来非一姓,岂徒失鹿是秦嬴。
黄河东来日西没,斩华作城高突兀。
关中尚可一丸封,奉诏东征苦仓卒。
紫髯岂在青城山,白骨未收殽渑间。
至今秦人到关哭,泪随河水无时还。
扶舆两戒望中分,终古雄关峙独存。
白帝三峰尊太华,黄河一气走昆仑。
盘雕沙碛闻传箭,散马秋原见列屯。
揽辔临风感兴废,承平形势漫重论。
潼关天险郁嵯峨,天外三峰俯大河。
六国笙歌明月在,五陵冠剑夕阳多。
时来杰士能扪虱,事去将军竟倒戈。
终古丸泥凭善守,英雄成败感如何。
严城锁钥界西东,百二秦关自古雄。
一线盘旋千级蹬,宛驱车马入蚕丛。
禁谷天开望若悬,凭高设险拱秦川。
峥嵘太华排云出,曲折浑河抱堞圆。
此地纵横经百战,前朝控制抵三边。
尚书废垒知何处?
落日残鸦一惘然。
连山觅路纵横断,粉堞当空结构牢。
万里河流蒲坂动,九天秋色岳莲高。
燕齐无计挠秦帝,关陇频闻唱《董逃》。
设险当年隶畿辅,庙谟亲见紫宸劳。
云薄关河紫气长,帝枢曾此撼岩疆。
河经百二开天地,华枕西南锁雍凉。
戍火忽移函谷月,征车多带灞亭霜。
旧京萧索垂千载,飞挽何由接巨航。
潼关天险带河流,锁钥秦川扼九州。
三晋清光临古渡,二华晴翠满城楼。
风腥铁马华阴戍,波涌娲陵绿水洲。
多少英雄眼底事,麒麟台上角声愁!
关门高锁处,飞鸟不能过。
雉堞连群嶂,风烟俯大河。
代更千战少,势在一夫多。
入夜闻刁斗,军声壮若何!
鹑首星芒照九垓,规模百二自秦开。
关山苍莽争天险,文武飞腾出将才。
日暖旌旗横戌逻,云连城堞抱烽台。
登高立马休凭吊,看取三峰翠色来。
群雉连云起,雄关扼九州。
罴当函谷道,虎踞大河流。
有舌供长啸,无家成壮游。
谁知驴背上,衣白傲王侯。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背景
公元1882年秋,十四岁的谭嗣同(1865—1898),从湖南故乡赴甘肃兰州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故作此诗。
赏析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流尽中原血,江山付女戎。
枪沉函谷雨,旗折大河风。
失险三秦骇,开关万马通。
兴亡谁吊古,催战误英雄。
楼迥临飞鸟,车升汗十牛。
地灵开翠壁,天远送黄流。
趣战如奸计,当关岂壮猷。
天梯且失守,况说土山头。
猜您喜欢
此日东湖接胜游,风流欲与古人俦。
城南官酒春初熟,湖上渔罾晚未收。
才愧机云遥入洛,功高绛灌重安刘。
谋参帷幄输公辈,巢父归欤盍掉头。
高侯别我钱塘去,雨暗江城秋欲暮。
忆从倾盖楚公门,握手论交如有素。
羡君家世为牧守,出典方州人爱慕。
楚公宾客君最先,日把诗书佐神武。
折冲师旅文字间,饮马长江竟飞渡。
戏下三军皆虎勇,幕中一掾惊鸾翥。
开口澜翻说刘项,抵掌纵横论迁固。
我时落魄大布衣,公亦招徕俾驰骛。
西枢上马常并辔,南省闻鸡复联步。
我曾记侯松云巢,侯亦醉我芙蓉署。
交情过辱如兄弟,话别愁闻戒徒御。
南风九月无秋声,积雨三吴霭氛雾。
侯乘高车驾五马,方面公卿加礼数。
钱塘兵革嗟屡经,民社诛求尚无度。
省中郎署尽知己,左右枢机当要路。
虽云势分有上下,若语同寅实亲故。
古来太守二千石,今则藩翰深倚注。
东南所重在保障,丝茧区区何足务。
曲令市井复承平,莫遣湖山废游豫。
为谢分垣马左司,使便无令惜书疏。
渡江潮始平,入港涛已落。
泊舟狼山下,远望通州郭。
前行二舍余,四野何漠漠。
近郭三五家,惨澹带藜藿。
到州日停午,余暑秋更虐。
市井复喧嚣,民风杂南朔。
地虽江海裔,俗有鱼盐乐。
如何墟里间,生事复萧索。
原隰废不治,城邑靳可托。
良由兵兴久,羽檄日交错。
水陆飞刍粟,舟车互联络。
生者负戈矛,死者弃沟壑。
虽有老弱存,不足躬钱嵒。
我军实王师,耕战宜并作。
惟仁能养民,惟善能去恶。
上官非不明,下吏或罔觉。
每观理乱原,愧乏匡济略。
抚事一兴慨,悲风动寥廓。